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7266
赖克林儿童情绪手册在线.pdf
http://www.100md.com 2021年2月23日
第1页
第5页
第13页
第25页
第50页
第78页

    参见附件(2077KB,152页)。

     赖克林儿童情绪手册在线

    本书列举了很多养育问题,给出了简要的解决方案,并辅以大量案例。方案很多基于经验和其他育儿理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所谓“轻轻松松的解决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可能没那么神奇。

    内容简介

    ★ 初为人父或人母,你是否有点不知所措,甚至总有点力不从心?宝宝咬人了、莫名其妙地又哭又闹、不按时上床睡觉、不看医生不打针、挑食、整天黏着你、嚷着要买玩具、插嘴、兄弟姐妹争吵不断……所有这些都让你心烦意乱——培养孩子的好品行,迫在眉睫!

    ★ 《赖克林儿童情绪手册》为你量身定制。它为2~5岁孩子的父母提供最为贴心和实用的指导,让你轻轻松松解决所有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遭遇的棘手问题。此外,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让你读来心情舒畅,家里烦人的小鬼也变得无比可爱。在教育孩子之外,更培养了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

    [编辑推荐]

    ★亚马逊榜首图书。本书数年来在亚马逊网站的家教类读物中名列榜首,好评如潮,已被翻译成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16国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

    ★作者盖尔?赖克林:父母资源网络基金会(The Parents Resource Network)创办人,国际知名的演讲者兼顾问。她曾在芝麻街工作室担任幼儿教育顾问,参与过许多儿童早期教育计划和项目,被选为宝洁公司“帮宝适”美国地区代言人。其关于育儿心得的文章及采访刊载于《育儿》杂志(Parenting)等知名刊物。

    ★给繁忙父母的育儿专书。宝宝嚷着买玩具、不肯看医生、守着电视机,宝宝打人、骂人、说谎、插嘴、发脾气,这些都是让年轻父母极为头疼的问题。本书针对40个育儿过程中必定会发生的问题,提出了467条可靠实用的建议,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品行。

    相关内容部分预览

    作者介绍

    盖尔?赖克林

    ★资深育儿专家,国际知名的演讲者和顾问。有着30余年丰富的幼教经验,引导学龄前孩子的父母和教师以积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美国著名的父母资源网络基金会(The Parents Resource Network)创办人。该基金会是于1984年创立的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为家长提供幼儿教育方面的支持,在美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曾在芝麻街工作室担任幼儿教育顾问,参与过许多儿童早期教育计划和项目,被选为宝洁公司“帮宝适”美国地区代言人。其关于育儿心得的文章及采访刊载于《育儿》杂志(Parenting)等权威刊物。

    ★本书已被翻译成16国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

    卡罗琳?温克勒

    ★作家。与盖尔?赖克林在芝加哥合办一个关于子女教育的有线电视节目,广受欢迎。

    简要目录

    序言 赖克林教你摆平调皮小鬼

    前言 繁忙父母的育儿专书

    第一部分 要约束不要惩罚

    1. 每个孩子都有不良行为

    2. 不要为孩子不听话而愤怒

    3.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4. 平衡与上一辈教养理念的冲突

    5. 培养孩子应有的礼仪

    6. 是时候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了

    第二部分 培养好行为的16个时刻

    1. 孩子精力过于旺盛,不按时上床怎么办

    2. 早晨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怎么办

    3. 是硬逼着孩子做家务,还是避免争吵自己承担

    4. 家庭成员离世如何告诉孩子

    5. 孩子每次打针都很伤脑筋,怎样让他淡定地看医生

    6. 孩子怕黑,总缠着父母陪他一起睡觉

    7. 父母难免争吵,是否要回避孩子

    8. 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如何让孩子摆脱离开父母的焦虑

    9. 孩子不愿交朋友,独来独往怎么办

    10. 如何让孩子学会倾听

    11. 如何让吃饭变成快乐又健康的事

    12. 如何让孩子把玩过的玩具收起来,而不是到处乱扔

    13.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

    14. 遇见陌生人时怎么让孩子既不失礼又免于危险

    15. 如何安排和孩子一同旅行

    16. “缓一缓”策略的应用技巧

    第三部分 情绪急救的17个时刻

    1. 有了老二,老大不听话怎么办

    2. 宝宝咬人怎么办

    3. 孩子总要买玩具怎么办

    4. 孩子说“我恨你”时怎么办

    5. 孩子打人怎么办

    6. 孩子插嘴怎么办

    7. 孩子说谎怎么办

    8. 孩子顶嘴怎么办

    9. 孩子说脏话怎么办

    10. 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自尊

    11. 孩子总粘着父母怎么办

    12. 怎样回到孩子提出的“性”问题

    13. 兄弟姐妹之间争吵怎么办

    14. 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

    15. 孩子离不开电视机怎么办

    16. 孩子吮吸拇指怎么办

    17. 孩子不停哭闹怎么办

    后记 无计可施的时候

    译后记

    儿童情绪管理书籍文章推荐

    1?学习资料汇总:

    1.书籍参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2.大V店的课程:

    李坤珊:《宝贝脾气来了怎么办?》

    曹霞飞:《整合左右脑,处理孩子的情绪》

    李小伟:《父母如何淡定应对“熊孩子”的坏脾气》

    LULU:《如何应对爱发脾气的孩子》

    3.公众号:

    徐桂凤的情绪管理

    DrG科学育儿

    米粒妈频道的情绪管理

    深度育儿

    大J小D

    博士育儿进行时

    4.文章:

    李玫瑾的《孩子6岁前,家长不做这些事,恐怕会后悔!》

    5.绘本:

    《好疼好疼呀》

    《我的感觉》

    《菲菲生气了》

    《情绪小怪兽》

    《生气汤》

    《Go away, big green monster》

    《glad moster,sad monster》

    《byebye bad bullybug》

    2?通过阅读以上资料:我回答了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宝宝的情绪那么莫名其妙、不可控制?

    2.如何给宝宝的情绪分类并启发情绪认知?

    3.如何具体引导宝宝情绪的合理表达?

    4.宝宝情绪错误表达了怎么办?

    1.为什么宝宝的情绪那么莫名其妙、不可控制?

    根本原因是宝宝的大脑还未发育好。本身人类的大脑关于情绪控制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愤怒、恐惧、僵化等,比如(怒、哀、惊、恐),一方面是后天慢慢习得的思考、制定计划等,(喜、乐、思)。这些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情绪总是同人的需要和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怒、哀、惊、恐有助于我们躲避危险,喜、乐、思给生活带来美好的体验。本来就是需要各种情绪都有的,有一种情绪没有,我们是不是更担心。所以要改变对宝宝情绪的认知,宝宝的情绪在所在的当时都是合理且正常的,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怎么会莫名奇妙,要找到情绪原因所在,就要学会听(基本倾听、积极倾听),引发共情,引导情绪合理的表达。

    2.如何给宝宝的情绪分类并启发情绪认知?

    喜、怒、哀、乐、惊、恐、思:通过绘本《我的感觉》以及《glad moster,sad monster》,引导宝宝认识自己的情绪。更可以通过与宝宝制作亲子情绪脸谱、情绪盒子来让宝宝对情绪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就是在宝宝有情绪的时候,明确告诉宝宝ta当时的情绪是什么。

    3. 如何具体引导宝宝情绪的合理表达?

    要引导宝宝情绪的合理表达,建立在对宝宝情绪的起因和经过有充分的了解。据实、具体描述宝宝当时的情绪,引发共情,引导孩子将情绪发泄出来,比如在家里设置平静角,教孩子学会深呼吸,或者允许孩子大叫一会,或者允许孩子哭一会(沉默陪伴)等等不伤害他人的、合理的表达情绪。而在引导过程中,积极的期望能够使得效果加倍的好。

    4. 宝宝情绪错误表达了怎么办?

    机器偶尔会出现故障,人的情绪偶尔也会失控,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勇敢的面对、尽力的维护,使伤害和影响降到最低。比如撒泼打滚、摔东西、打人、被人打,都需要智慧妈妈根据孩子的个性进行引导。撒泼打滚的情况基本都是宝宝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基本点就是事先设立规则,什么合理什么不合理都清晰罗列出来。摔东西基本都是发泄不满的情绪,就要告知摔东西的后果,事先讲究惩罚规则。打人要引导孩子学会同理心。而被人打,就要教会孩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教孩子学会沟通和基本的防范方法,更要教宝宝强身健体。

    赖克林儿童情绪手册在线截图

    本书纸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11月出版

    作者授权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作中国大陆(地区)电子版发行(限简体中

    文)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书名:赖克林儿童情绪手册

    著者:(美)盖尔·赖克林

    字数:208000

    电子书定价:23.99美元

    序言

    赖克林教你摆平调皮小鬼

    伯顿·怀特博士

    “哈佛学前项目”总负责人、美国父母教育中心主管

    为人父母,尤其是养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些或

    许是无关紧要的,一些或许是可以通过常识与智慧来解决的,但更多的则是在孩子成长过

    程中无法回避与解决的。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

    市场上有很多书籍为遇到此类问题的父母们提供了各种建议,但是真正有用并且值得

    大家掏腰包去购买的却廖廖无几。时髦的词汇、误传的信息以及流行的理论在现实场景中

    却没什么效果,这应该是时下一些育儿图书的通病。

    事实上,这些年来育儿类图书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形让我更乐于建议年轻父母们去拜访

    有成功育儿经历的妈妈们(当然,还有爸爸们),用那些成功的经验作为指导。试想一

    下,说起摆平闹人的小爱哭鬼,谁能比得过有经验的妈妈们呢?还有,对付眼前哭喊着要

    东西的3岁小孩儿,有谁会比那些经历过这种情形的父母更有发言权?并且,他们还能够

    与我们平等交谈,而不是像某些书的作者那样居高临下。

    盖尔·赖克林与卡罗琳·温克勒正是这类值得我们寻找和请教的家长。我与盖尔认识数

    年,我认为没有谁比她更有资格写这样一本育儿教材。她不但育儿经验丰富,还特别喜爱

    孩子。她和卡罗琳·温克勒都是极为能干的女人,个人育儿经验丰富(两人各有三个孩

    子)。这些经验被她们加工成了一本精准流畅、值得信赖的高品质育儿指导图书。这本书

    提供了育儿过程中出现的几乎所有问题的对策,字里行间流露出满满的智慧,读之使人如

    沐春风。这本书是除了认识她们两位之外我最大的收获——无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

    什么问题,有了它,一切都将不再困难。

    前言

    给繁忙父母的育儿专书

    上次有人称赞你是个优秀的家长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想想吧,当你那3岁的宝贝感激

    地对你说:“妈咪,谢谢你提醒我带玩具!”或者5岁的甜心在晚餐的时候主动说:“老爸,真感谢你给我们做了这么多好吃的菜,你对我们太好啦!”听到这样的话,你有什么感觉

    呢?

    我们都得承认,这样的情形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发生。然而尽管没有这些赞美或专业指

    导,大多数父母仍然做得相当棒。当然了,很多时候大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生活中有太

    多琐事等着你迅速做出决定,难免会让你感到困惑,因而我们有时会对孩子发火,甚至歇

    斯底里,直至完全崩溃,而后又少不了焦虑、愧疚与自责。

    邻里间闲谈中交流育儿经验、互倒苦水的日子早已是过去式了。那种可以信赖的好邻

    居再也找不到了:他们年纪稍长,幽默感十足,随时准备着一杯热咖啡,给你一个安慰的

    拥抱,然后告诉你她那时的往事,包括迷茫与困惑。这些经历具有多么神奇的参考意义

    啊!然而时至今日,忙忙碌碌的全职爸爸或者妈妈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探讨育儿问题。所以

    当经历了一天的疲惫、近乎抓狂的时候,你想大声呼救,可是向谁求救呢?到哪里才能找

    到有效的良方呢?

    放心吧,你不是一个人!我们和父母、孩子打了3年的交道,知道你们会问什么样的

    问题,为此我们写了这本书,真诚地希望它能够为父母们给出参考答案。这本书饱含着幽

    默与慈爱,能帮你有效地解决孩子偶尔或经常出现的坏毛病——毕竟,2~5岁的孩子每天

    都在向父母发出各种挑战!

    那些困惑与迷茫,我们也都经历过——比如,公共场合中遇到的难堪、一场场没有输

    赢的对决、忍不住在他们面前大发雷霆。甚至在心情糟糕的时候,我们会像对士兵发号施

    令那样冲孩子吼:“快点!”“把它关了!马上!”“听到我说的话了没有?”“停下!”“看你把

    弟弟弄的!”“快道歉!”“你又忘了规矩了!……就不能长点儿记性?”

    在初为父母的那一年,我们听到育儿建议漫天袭来。可是不久后就感觉大部分建议要

    么不切实际,要么自相矛盾,让人越来越焦虑。于是我们开始寻找一些贴近真实生活、能

    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且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谓的“专家们”的意见,然而,却越发迷

    惑、内疚、沮丧、不知所措。

    因此,本书选择了舒适的非正式方式——聊天,来帮助读者培养为人父母的自信。话

    题从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到原则性的问题;从对付早上的忙乱、分配家务,到解释死亡、培

    养自信以及好习惯的养成等一些抽象性的问题。我们只能给大家提供建议。毕竟,你才是

    解决自己育儿问题的专家,没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因此本书没有诸如“禁止”或“必

    须”这样的字眼,它们只会徒增大家的焦虑感罢了。

    倘若你对那些条件反射式的管理方法(比如大喊大叫、批评、唠叨、威胁、妥协或者

    惩罚)感到反感,或者你发现自己经常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方式与孩子交谈,那么你会从我

    们的书中受益。我们认为,如果想改变孩子的坏毛病,首先得改变你自己的处事方式!有

    效的交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本书提供了上百个例子,展示怎样交流、应该给孩子传

    递什么样的信息。我们也会给出参考意见,让交流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孩子在知道不可逾

    越的底线的同时,也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与理解。从孩子童年时期起就保持开放性的

    对话非常重要。

    我们认为,在管理孩子的问题上要充分尊重父母与孩子,并且鼓励家长不但要考虑自

    己想说什么,还要懂得如何去说。我们所选择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可以换来孩子的合

    作,在家庭中建立亲密和谐的氛围,也让家人更好地享受家庭时光。

    我们相信,有效沟通的意义不仅在于纠正孩子的坏毛病,还在于获得表象背后的情感

    信息。比如,如果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打架了,你的职责就是及时制止,并妥善处理孩子的

    愤怒情绪,事后还要好好考虑如何对孩子的愤怒进行疏导,以免再次发生此类状况。应该

    先尝试探究孩子坏毛病的来源,然后做出相应处理,也许打架这件事本身与对方孩子无

    关。只有发现了表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我们才能阻止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时期,我们真的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出孩子的自律

    精神与自控能力。本书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孩子的爱护、理解与同情

    贯穿始终。我们介绍了言传身教的具体方法以及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探讨了父

    母在解决矛盾时会用到的小技巧或者一些特殊用词,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并

    鼓励他们用语言而非暴力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些方法能让父母与孩子相互理解,有利于孩

    子的性格塑造。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在儿童时期就要注意与孩子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呢?因

    为健康的小家庭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家庭给了孩子最初的归属感与接受感,以及一生的情

    感纽带。在孩子的人生初期,家庭是他们最早学习如何控制情绪、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地

    方,也是允许你或孩子犯错并从中汲取经验的地方。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家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爱、理解与鼓励的源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需要会得

    到满足,情感会得到回应,幽默感会得到培养,他们还会从错误中学到经验,最终成长为

    坚强又富有责任感的人。

    为繁忙的父母量身定制

    这本书为当今繁忙的父母量身打造,每个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都可以独立阅读。此外,每个章节还细化为三个部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选择性阅读。

    问与答:我们都会罗列出大家通常的疑问,然后给出一个简要的解释性答案。

    话题主体部分:每个话题里都有一些短小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父母们保持清醒。每

    条建议都传达了一个独立完整的思想。有些热点话题是需要立刻解决的,所以我们也附加

    了一个“家长应该立即做出的反应”专栏,里面包含了必须立刻解决的事情。这些棘手的问

    题包括小孩咬人或者打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乱发脾气或说脏话等。

    本书里的建议有些是我们根据经验精心挑选的,有些是从其他育儿专家那里借鉴过来

    的。我们说的专家是真正的专家——身经百战的爸爸妈妈们。这其中也穿插着日常的生活

    轶事,包括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有从那些与我们分享经验的爸爸妈妈的生活中借鉴来

    的。每个小故事前面都有相应的建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建议不是万能的,甚至有

    时候对同一个孩子也并不总是有效。所以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大家各取所需。

    书中我们还增加了“温馨贴士”这一栏目作为对大家在言语上的拥抱,希望你们明白自

    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许许多多的父母和我们一样会懊恼沮丧。人无完人,不要因此

    丧失信心。

    智慧提醒:每条智慧提醒都是经过谨慎思考得出的,它以积极的态度关注我们遇到的

    难题。这部分内容帮助大家学习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放下愧疚、焦虑和愤怒的情

    绪。在阅读中,你也可以直接跳到章末“智慧提醒”部分,直接获取解决问题的“金点子”。

    虽然本书重点介绍了育儿过程中的棘手问题并给出了迅速解决的方法,但整本书的主

    旨仍是从长计议,教导父母培养出健康的、幸福感强的孩子。假如大家采用了书中所提供

    的方法,相信未来在面对育儿难题的时候会更有信心,解决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家庭

    关系也会更融洽,并且这将给我们带来充裕的时间享受平静安详的幸福时光。

    请把这本书放在手边吧。在需要救星的时候,它能帮助你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你的教育方法更具策略性,并且保证让你在面对难题时不会抓狂!

    第一部分 要约束不要惩罚

    1 每个孩子都有不良行为

    2 不要为孩子不听话而愤怒

    3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4 平衡与上一辈教养理念的冲突

    5 培养孩子应有的礼仪

    6 是时候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了

    第二部分 培养好行为的16个时刻

    1 孩子精力过于旺盛,不按时上床怎么办

    2 早晨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怎么办

    3 是硬逼着孩子做家务,还是避免争吵自己承担

    4 家庭成员离世如何告诉孩子

    5 孩子每次打针都很伤脑筋,怎样让他淡定地看医生

    6 孩子怕黑,总缠着父母陪他一起睡觉

    7 父母难免争吵,是否要回避孩子

    8 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如何让孩子摆脱离开父母的焦虑

    9 孩子不愿交朋友,独来独往怎么办

    10 如何让孩子学会倾听

    11 如何让吃饭变成快乐又健康的事

    12 如何让孩子把玩过的玩具收起来,而不是到处乱扔

    13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

    14 遇见陌生人时怎么让孩子既不失礼又免于危险

    15 如何安排和孩子一同旅行

    16 “缓一缓”策略的应用技巧

    第三部分 情绪急救的17个时刻

    1 有了老二,老大不听话怎么办

    2 孩子咬人怎么办

    3 孩子总要买玩具怎么办

    4 孩子说“我恨你”时怎么办

    5 孩子打人怎么办

    6 孩子插嘴怎么办

    7 孩子说谎怎么办

    8 孩子顶嘴怎么办

    9 孩子说脏话怎么办

    10 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自尊

    11 孩子总黏着父母怎么办

    12 怎样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

    13 兄弟姐妹之间争吵怎么办

    14 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

    15 孩子离不开电视机怎么办

    16 孩子吮吸拇指怎么办

    17 孩子不停哭闹怎么办

    后记 无计可施的时候

    译后记

    第一部分 要约束不要惩罚

    1

    每个孩子都有不良行为

    所有2~5岁的孩子都会给你捣乱,这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有的孩子偶尔制造一次麻

    烦,有的则整天都不安生。虽然不能预期下一秒钟这些宝贝又会惹出怎样的麻烦,但是当

    难题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选择如何去处理的。

    下面的文字帮助大家理解《怎样给孩子立规矩》所遵循的原则与方法。我们倡导大家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地吸收、改造并利用书中提供的方法,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约束与惩罚

    我们所谓的“约束”与“惩罚”可不是一回事,也不是说约束采用的温和态度就是让孩子

    说了算。约束是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和严厉的规则之上的,并且绝不姑息孩子的坏毛病,其

    目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尊与自信。我们所信奉的约束是通过一系列的对策,教会孩子什

    么是对、什么是错,当然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的言传身教。同样重要的还有适时的探讨、私密谈话或是家庭会议,主要任务是探讨孩子应该改掉的坏毛病。本书遵循的指导原则就

    是在清晰的规则、价值观与道德的框架里解决问题(而不是用羞辱、谩骂、威胁等手

    段)。

    事实上,正如我们所说,“惩罚”与“约束”相去甚远。惩罚是通过伤害或带给触犯规矩

    者更多的痛苦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一个处于愤怒之中的家长在与孩子冲突白热化的时候选

    择惩罚孩子,多半是“报复”的想法在作祟——“让他看看谁才是老子!”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不会认识到错误,而会变本加厉地重复错误以达到报复的目的。一个“被约束好

    的孩子”和一个“被惩罚出来的孩子”在说法上虽然只差了一点,但家长和老师们都赞同这

    之间相去甚远。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一定的合理的限制,孩子才会有踏实感,才会感受

    到爱与安全。

    与约束有关的词汇

    在要孩子停止某种错误的行为和做某件正确的事的时候,家长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这就意味着控制,也就是说,家长需要给孩子设定一定的限制,在不伤害他们的身体或是

    自尊的同时阻止其不恰当的行为。尤其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约束是父母的主要责任之

    一,我们要每天不停地重复这项工作,直到孩子不用父母的约束也可以自己主动做到(自

    控能力的培养)。

    而从长远来看,约束还意味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给他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教给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完成对孩子品质的培养。因为一个具有良好自控能力与优秀品

    质的孩子能够在未来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通过沟通解决问题,还具有共情力。

    约束的积极策略

    这是指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并与之沟通交流,而不是采用糟糕的怒吼、体罚、辱骂或

    威胁等方式。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我们有着不同的家规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在积极的约

    束策略的指导下采用的约束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的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脾气个性等制定一些实际的目标。比方说,有的家长可能会给孩子提供几个选择来解决问

    题,有的则会用幽默的方式来分散注意力,还有的会选择继续坚持原则。这些都可能是有

    效的。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任何一个家长都会有某些失控的瞬间,说过一些并非发自本

    意的话,或做过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儿。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虽然会花掉一些时间、精力,但是采取积极的约束策略还是非常值得的。

    后果

    孩子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有时是自然而然的,有时候则需要父母的纠正。关于“后

    果”一词,大部分人可能更容易联想到其消极含义——就像电视节目里那种快速问答,如

    果答错就要品尝“后果”。但是我们要注意,惩罚仅仅是后果的一种。

    自然后果:这是孩子的行为不经家长的干涉从而自然而然得到的结果,是典型的因果

    关系。例如,孩子不听话,在寒冷的冬天不戴手套就出门,结果把手冻坏了。“冻坏的

    手”就是“不戴手套”的自然后果。

    恰当后果:这是在家长的纠正下,孩子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其中家长的纠正过程不

    仅照顾了双方的自尊心,而且没有暴力、暴怒或者羞辱。这是一种典型的积极约束策略。

    惩罚:在这种后果中,家长的行为(通常在愤怒中)让孩子品尝到痛苦、失落、羞

    愧,或者忍受“应得的下场”。有别于父母的规劝,惩罚不是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下次不

    要再犯了,而是让孩子用实际行动为犯下的错误“付出代价”。更糟糕的是,惩罚非但不会

    让孩子反省,反而会激发孩子的愤怒甚至复仇心理。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大家在这几种后

    果中不要轻易选择惩罚的方式。

    家长可以采用的策略

    选择恰当后果

    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能获得恰当的后果呢?试试下面的方法吧!

    1.应该立刻做的:在问题现场即时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这样既不伤害双方的自尊和感情,又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

    比如,孩子在堆沙堡时朝其他的小孩扔沙子,我们可以把孩子抱出来,带他回家或者选择他能够遵守规则的其他游戏。

    2.预设后果:在问题出现之前预先设想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家庭会议或与孩子沟通等方式制定处理

    问题的方式。(“约翰尼,时间到了!你不记得我们已经说好打架也得有个时间限制了吗?”)

    3.延迟后果:当务之急是让孩子停下来。当我们不确定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先等等,花点时间来思考应该采用什么

    样的处理方式。(“管你弟弟叫大头蛋可不好。我得想想怎么处理这件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提倡在两三岁的小

    孩身上使用这一招,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只关注眼前发生的事情,一旦过去,他们也就忘了。所以用这个方法,很难

    让他们将犯错及其后果联系起来。

    4.无后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去处理。如果孩子经过漫长的一天已经累得不行了,而你又由于种种原因找不出犯

    错的根源,那就“让它去吧”,也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沟通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良药,这是很多专家的共识。我们也相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各种矛

    盾都是由沟通不良引起的。因此,选择说什么固然重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说也不可小

    觑。窍门就在于我们对词汇、音调还有肢体语言的运用。运用好了,才能得到孩子的配

    合。

    沟通用语

    “我”式句:这是一种以第一人称“我”开头的句子。在不攻击对方的情况下,仅表达说

    话人的情绪、喜好、需求或结论。例如,家长可以用目光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我非

    常生气,我不喜欢看到玩具弄得哪儿都是,我需要你帮我一起收拾好。”然后拉起孩子的

    手,带着他一起收拾。虽然前文中我们说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但

    同时家长自己如何表达情感也十分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行为将会是乖乖顺从还是

    轻蔑视之。

    “你”式句:用“你”开头的句子,通常带有攻击性,使倾听者马上进入防御状态。例

    如,朝孩子(在另一个屋子里)大骂:“你这个邋遢鬼!怎么每次都不收拾?每件玩具都

    搁在地上!快点出来,否则……”这样火冒三丈的态度通常换不来孩子的合作。如果言辞

    更激烈,还有可能起副作用,让孩子大哭大闹。这种“你”式句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出来”:鼓励孩子用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采用踢打、尖叫、扔东西或咬人

    等方式来发泄。我们可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采取这种方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

    绪。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姐姐抢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气吧!”

    拥抱:在孩子身后从腋下将其环抱,温柔地限制他的举动。这样的姿势可以让你近距

    离接触孩子,在他耳边用话语安抚,以防止过激的踢打、挥拳等行为。

    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示范你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行为。这是作为家长最

    有说服力的教育。还要注意:重要的不仅仅是说了什么,还有怎么说;更重要的是,你自

    己是否做到了。比起听我们说的,孩子可能更乐于效仿我们做的。你就看吧,孩子总会出

    其不意地让我们知道,他们可是模仿的好手呢!

    家庭会议:可以是计划好的或临时决定的家庭会议,目的是消除隔阂或重新建立亲子

    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确认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分配

    家务,制定时间表或者计划其他特殊事情。

    家长可以采用的策略

    召开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能够让全家(通常是繁忙的一家子)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孩子和父母应该携手处理问

    题、做出决定。规律的家庭会议可以消除积攒的误解与烦恼。

    我们建议大家采用家庭会议的方式处理家中成员的情感、需求等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就一个问题发表看法,同时也

    倾听他人的问题。大家要将处理意见或评价写下来,对这些意见先不予置评,等到所有意见都记录完,再由家长逐条朗

    读,之后让大家讨论。

    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拥有否决权,对于那些不可接受的建议可以直接否决。比如孩子说:“让我妹妹搬出咱

    家吧,好不好?她可以住在奶奶家嘛!”首先,我们可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比如说:“我们知道妹妹经常把你房间里的

    东西弄坏,你也很生气。”然后再加上一句:“可是我们太爱你妹妹了,不能让她和奶奶住啊,那样我们会想她的。换一

    种解决方法吧,你还有什么建议?”

    家庭会议也可以用来制订一些共享欢乐家庭时光的计划,比如一次长途或短途旅行,去野餐或者开派对。也可以在

    家庭会议上讨论如何给亲友准备生日礼物(比如全家动手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手工大蛋糕),还可以谈谈怎么庆祝即将到

    来的假期。大家一起出谋划策会给整件事情增添许多乐趣。

    最后,在家庭会议上,我们也可以当众表扬某个家庭成员。鼓励大家一起分享周围发生的事情,哪怕是最小的孩子

    也能想出让他高兴的事儿。你可以用一道大家最喜欢的甜点来结束会议,或者击掌,亦或其他能让全家人开心的方式。

    2

    不要为孩子不听话而愤怒

    问:家里时不时就会出现怒气冲冲的场景,我也为此感到愧疚。是不是只有我这样?

    答:2~5岁的小孩本身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再加上现在的家长要求孩子“什么都要做”,而且“什么都要做好”,巨

    大的压力容易让人感到愤怒和沮丧。沟通是解决愤怒根源问题的关键。

    警告:当感觉自己快要失控的时候,发出警告。

    卡罗琳记得自己有一次对儿子说:“我警告你!妈妈的耐心快用完了。只剩下一丁点

    儿了,就豆大的一点儿。”于是儿子停下来,给了卡罗琳一个大大的拥抱,笑着说:“现在

    还有多少呢?有葡萄柚大吗?”卡罗琳承认了孩子的话,而且忍不住笑了起来,气氛在一

    瞬间就变得融洽多了。

    谈谈你的感受:用以“我”开头的句子表达,而且不能使用攻击性的言语。

    一对双胞胎宝贝的妈妈贝基在孩子吵架时会说:“当我听到你们在说骂人的话时,我

    真是气极了!”而不会说:“你这个坏孩子!怎么把妹妹弄哭了?就不能好好玩儿?”

    控制:在解决处于愤怒中的孩子的问题时,应尽量控制自己,不要马上给出建议。只

    要专注地倾听孩子,认同他的情感就够了。这样做孩子会感到被理解,也更容易冷静下

    来。之后再和他私下里谈谈,孩子会更容易敞开心扉,并在你的帮助下找到解决的方法,类似的情况就不会再发生了。

    曼迪5岁的儿子大哭着冲进厨房。“妈妈!我洗澡的时候,艾丽砸坏了我的小卡

    车!”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儿,把手轻轻地放在儿子的肩上,看着他的眼睛说:“哇,听起来

    你很生气。”贾森说:“是的!我讨厌她!”“我猜这时候你一定不想再和妹妹住在一个房间

    里。”贾森点点头,开始平静下来。妈妈接着说:“艾丽这么做,我也很难过。等睡觉的时

    候我们再来谈这件事吧,好吗?好了,小宝贝,喝杯果汁吧。”

    关注当下:不要因为想说服孩子就把陈年往事拿出来晒。

    盖尔4岁的儿子没拿书包就从幼儿园的班车上下来,这已经是一周里第4次忘带东西

    了。她忍不住想要爆发:“怎么这么不长记性?上周是外套,这次是书包!”但是她忍住

    了。盖尔轻声叹了口气,说:“我怎么才能让你明天记得拿书包呢?”

    避免体罚和威胁:我们想让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就应该先做到。发怒的时候要“用言

    语而不是拳头”解决问题。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是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所以不要做让自己

    后悔的事儿。

    找出可行的方法来宣泄愤怒,既为孩子,也为我们自己。

    伊薇特是个聪明的妈妈,她总是能找到让自己冷静下来的方法,从而避免大喊大叫。

    每当感到自己快要爆发时,她就会走到另一个房间里,用尽力气,看到什么就喊什么

    ——“面包机!”“浴缸!”“床罩!”

    在一次家庭会议上,通过孩子们的帮助,埃塞尔和索尔制订了以下清单:“生气的时

    候,你可以做下面的事情:用锤子敲游戏工作台;捶打枕头;朝墙上扔球;回自己的屋

    子,让门开着,然后大吼;一边尖叫一边蹦跳;用笔在纸上扎洞;用画画表达愤怒情

    绪。”

    要知道,在气头上即使是最有说服力的说教也无济于事,不如把讨论留在事后。训导

    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孩子与父母在就寝前最容易沟通,关灯后的黑暗可以带来一些安全

    感。

    改变以往的回应方式:试试幽默。小孩子通常会被周围其他人的笑声感染而忘了之前

    的不愉快。

    米克和儿子争执着,突然他发现这个小不点儿因为生气将小脸儿扭成一团,很有意

    思。这使米克想起儿子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于是他伸出手指,在儿子的下巴上挠挠,说:“扑哧扑哧,就像大象妈妈用鼻子卷起小笨蛋!”儿子忍不住笑了起来,父子俩重归于

    好。结果没过多久,小家伙就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去哄生气的老爸。

    使用非言语的提示:当你不确定自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时,用图画、图形或便条来传

    达你想要说的。

    布拉德是个爱好运动的爸爸,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伙计间的语言”来处理与儿子的问

    题。例如,当孩子们磨磨蹭蹭时,他会用篮球中的动作暗示他们快点儿。

    远离让你生气的事物:无计可施的父母通常会选择一走了之。如果孩子小,那么在你

    离开房间后就会发现,小不点儿正在后面跟着你呢。有些家长还真需要走出家门,让自己

    冷静下来。(但要注意,离开家的时候要确保家中有成年人看守。)这期间,你要告诉孩

    子自己为什么离开,还要告诉他自己还会回来。

    有一天,巴布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告诉孩子:“妈咪受够啦!我不能再听你没完没

    了地哭闹了。我要回到房间去,等闹钟响了再回来。”(你只需离开一两分钟,就可以神

    奇地解决这个问题。)

    温馨贴士

    你并不是唯一一个需要在浴室里待上一两分钟以寻求宁静的家长。所以,不必因此而内疚。

    与配偶制订计划或者通关密语,可以在一方无计可施的时候,另一方根据提示接手处

    理问题。

    每当玛丽喊“蓝色密码”的时候,她的丈夫就知道应该立刻出马了。

    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说声“对不起”。

    最初的时候,卡罗琳担心给孩子道歉会影响自己的权威,但是现在她明白让孩子知

    道“每个人都会犯错”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因此意识到应该为自

    己犯的错误负责并进行弥补。有时,卡罗琳甚至让孩子们听到她为自己祈祷更多的耐心!

    找到自己的底线并坚持下去:重点关注一些家规,并时不时地让孩子们知道这些规矩

    没有商量的余地。一旦每个人都知道你是来真的,就不会死乞白赖地求你,把你推向崩溃

    的边缘了。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固定的处理模式并坚持下去。

    温馨贴士

    你会发现有些事情(比如打扫、哄孩子睡觉、给孩子洗头等)做起来真是难上加难,令人沮丧。不过你要知道,天

    底下还有无数像你这样的家长。微笑着接受吧,记住,一切都会过去的。洗个舒服的热水澡,或者听听你喜欢的音乐,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恢复元气。

    这是一个周日,凯特告诉孩子们要在9点之前洗漱完毕并上床,等待睡前的故事。3个

    晚上过去了,当孩子们磨磨蹭蹭不遵守约定的时候,凯特就真的不给她们讲睡前故事。这

    下,孩子们终于意识到这次妈妈是动真格的了。所以周四晚上,当凯特说“还有10分钟9

    点”的时候,她欣喜地发现宝贝们马上冲进了卫生间。

    不放过每一个错误,但要采取平静而坚定的态度。平静的原因是防止你自己的坏情绪

    影响到孩子,导致双方大动干戈。

    简要记录下能够激起你和孩子怒火的原因。了解事物的根源能让你更好地处理孩子的

    问题。

    在工作了漫长的一天之后,布赖恩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但他又要面临新的挑战:孩

    子们总是大喊大叫,而且4岁的戴维总想马上占据爸爸所有的注意力——他的办法是踩在

    布赖恩的鞋上!这时,妻子的喊声从另一个屋子传来,要他去修坏了的电器。为了能够应

    付这一切又不发脾气,布赖恩必须在到家之前就找到让他“迅速充电”的方法——把车停在

    几个街区外待上几分钟,或是在家和办公室之间的某个地方散一会儿步。

    与宠物和玩具玩耍可以让小孩敞开心扉。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会使一切变得容

    易。

    家长可以采用的策略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由家长、孩子或者双方共同进入某种情景,教给孩子一个道理或是一种技能;通过沟通各自的感受和对

    事物的看法来解决问题;或者未雨绸缪,模拟将来会遇到的问题情境去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下面的技巧可供参考。

    角色互换可以让孩子从中领悟一些道理,要是你能再幽默一点儿就锦上添花了。对话可以是这样的——妈妈(扮演

    孩子):“妈咪,我不喜欢你今天做的饭,所以我把它给狗吃啦!”孩子(扮演妈妈,摇着手指):“哦,这可不好。”妈

    妈:“碗里都是些面条碎渣,不过小狗把面条差不多都舔完了。”孩子:“你在浪费食物,那可是用钱买来的。”妈

    妈:“对不起,妈咪。如果下次我不喜欢吃就告诉你,好吗?我现在能抱抱你吗?”

    提出“如果……怎么办”这样的问题会让你更了解孩子的感受。抽出一点时间吧,和孩子模拟不同的情境。“如果你

    在奶奶家过夜,可是在睡觉前突然很害怕,怎么办?”“我可以带着爸爸的手电筒,放在旁边。”“好点子。还有,如果你

    在奶奶家的时候想我们了,怎么办呢?”“我可以给你们打电话。”“对,这是个方法。可要是我们不在家怎么办?”“我会

    告诉奶奶我有点儿孤单。”“亲爱的,这是对的!我敢打赌奶奶会给你个大大的拥抱,还有一杯热巧克力!”

    你们可以玩玩“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游戏。用你和孩子一起设计的动物布偶做道具,这个游戏可以在睡前进行。孩

    子拿着代表“坏孩子”的布偶,低声地对它讲自己做过的坏事:“我对妹妹太不好了。那天我叫她傻瓜,还因为她烦我就

    把她给推了出去。”“我知道了,”爸爸说,“那么,好孩子会怎么做呢?”孩子(拿起另一个布偶)柔声说:“卡拉,我要

    玩赛车了,你把这两个小汽车拿回你的房间玩儿,好吗?”(如果孩子不知道“好孩子”要怎么做,你也可以给他支支

    招。)

    用宠物、洋娃娃或者孩子最喜欢的布偶讲故事,设定未来的情境。爸爸拿着泰迪熊,假装那是自己,对儿子

    说:“嘿,我敢打赌,我知道你不去表兄生日派对的原因——你喜欢蛋糕、冰激凌还有做游戏,但你害怕自己不认识其

    他的小朋友。可是爸爸保证会让你坐在表哥旁边,梅格姨妈还会把你介绍给大家。而爸爸会一直待在屋子里,一直到你

    想回家的时候。这样行吗?”(这时,用宠物的爪子去搔搔儿子的肚子。)

    召开家庭会议,探讨引起麻烦的问题,用大家的力量找到解决的办法。

    安抚孩子的身体,进而安抚他的情绪。

    家里又是乌烟瘴气,玩具扔得哪儿都是。但是,聪明的爸爸迈克尔找到了转移孩子注

    意力的方法,而且非常有效。有时候,他只是召集大家:“孩子们,快过来,我这儿有超

    级好吃的零食哦!”或者让孩子们躺倒在他的大床上,然后轮流给小宝贝们按摩。

    黛安娜是个很敏锐的母亲。每当气氛紧张的时候,她就会用下面三个问题中的一个来

    做调解:“谁愿意和我一起坐摇椅啊?”“有谁想和我一起听轻音乐吗?”“有没有准备好洗

    一个暖融融的泡泡浴呢?”

    平静的时候,写下几种可以应付愤怒情境的方法,然后牢记以便下次用到。

    通常孩子在一开始面对你设定的原则底线的时候,都会置若罔闻,但是你要保持冷

    静。知道这种情况是常态,会令你更好地坚持自己的底线。

    对卡罗琳来说,这是糟糕的一天。大儿子总是找麻烦,死活不愿意从庭院回房间和姥

    姥吃晚饭。最后,他竟然把从别的孩子那儿学来的一套搬了出来——“你又不是我的老

    板!”卡罗琳只感到血往脸上涌。这时姥姥想起当年卡罗琳的一个小故事。在卡罗琳4岁的

    时候,有一次父母出门,让奶奶来照顾孩子。等妈妈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但是卡罗

    琳坚决不上床睡觉,还和奶奶嚷嚷:“你又不是我妈妈!你不要管我!”

    坚信你即使不插手,孩子的愤怒情绪也会找到出口。南希·萨玛林是育儿方面的专

    家。她说:“什么都不说的好处就是你永远都不需要收回那些话。”

    外出度假的时候,卡罗琳5岁的孩子总是为没有去他喜欢的餐馆吃饭而生气。每到这

    时,卡罗琳的第一反应就是:“爱去不去,反正等会儿饿的是你。作为一家人,每个人都

    有权力轮流选择去哪儿吃饭,你怎么这么自私呢?”长此以往,连卡罗琳自己都厌烦了。

    于是在有了几次不愉快的经历之后,她决定不搭理儿子了。这样反倒没事了,肖恩还总是

    第一个点东西!

    温馨贴士

    你也有过那样的时刻吧!小时候你和妈妈大吵:“要是我以后有孩子,绝对不会像你现在这样!”其实,我们大家都

    如此。

    要知道,我们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果孩子生气,你也生气,那么要

    不了多久,你们之间就会有一场风暴。

    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经历,看看那些经历如何影响了我们在育儿过程中的期望与挫折

    感。然后尝试从中领悟一些道理,从而获得启迪。

    本发现自己在教5岁的孩子学溜冰时总是先失去耐心。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像

    极了父亲。本小的时候,父亲也总是这样不耐烦。于是本决定以后在快要失控的时候,就

    让妻子接替自己照看孩子。

    腾出点时间做些让自己高兴的事儿作为补偿——洗一个热水澡、每周做一次按摩或是

    外出走走。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要心怀愧疚;相反,它们能够使你避免发火。越是身心

    愉悦,就越能更好地处理教育孩子的问题,也越不容易被日常琐事惹怒。

    智慧提醒

    换一种角度看待愤怒情绪。把它作为一个让你重新考虑当下情境的机会,从而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

    3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问:我总是告诫我那调皮捣蛋的儿子,让他像姐姐一样安静点儿,他姐姐可真是个乖孩子。但怎么我说的话这小子

    一点儿也不听呢?

    答:家长们总是能够留意到孩子们的不同,于是很自然地在孩子们中间做比较。但是我们要注意不要把孩子不以为

    荣的特征标签化,尤其是当着他们的面儿,比如“他是家里慢吞吞的那个”。即便是给孩子一个善意的、好的标签也会使

    其他的子女泄气,使他们连比一比的心思都没有,因为他们各自都有“特定的角色”,比如“学习好的那个”、“家里的运

    动员”……那么,请尝试客观看待孩子们之间的不同。这些不同无所谓好坏,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提醒我们每一个孩子都

    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缺点。(参见“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自尊”相关内容。)

    欣赏每个孩子的长处,接受他们的短处。

    了解孩子们各自的长处,并且指导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获得并享受成功。同时我们也

    要知道孩子们各自的弱点,允许他们偶然的失败。在家的港湾中,在父母或其他成年支持

    者的陪伴下,孩子们的失败总会换来成长。

    转换话题:当邻居们开始比较孩子们的时候,你就转换话题吧,即便你自己的孩子在

    这种比较中占了上风。千万要忍住参与其中的冲动,因为那是我们学习将孩子看做独立个

    体的障碍。

    我们要表扬孩子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有多么好地扮演了某个角色。

    盖尔不叫儿子阿伦“家中的运动员”,而是说道:“你真是看准球了!接得不错!”她害

    怕如果将阿伦定义为“家中的运动员”,女儿会觉得自己根本不应该玩儿,因为她总是比不

    上阿伦。同时,盖尔也不想暗示阿伦运动是他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

    避免在孩子们中间树敌,否则会弄巧成拙。

    说到吃饭,迪安的两个孩子可谓冰火两重天。吉米老是挑食,吃得非常少,而保罗则

    是大胃王。一天,迪安对吉米没吃多少午饭深感不安,于是吩咐道:“吃你的三明治,要

    比你哥哥那个人肉垃圾桶先吃完。”不幸的是,这句话弄巧成拙,“人肉垃圾桶”回答

    说:“可是,爸爸,我不饿了!”

    珍妮告诉女儿:“把你的三明治吃完,不然我就把它给你姐姐了,她能吃得很香。”两

    个孩子听了,都想要,争执起来。这倒不如说一句简单、诚实的“快点吃吧,吃完我们得

    赶紧走”效果好。

    避免卷入孩子们自发的比较之中。

    一个风雪天,平时生龙活虎的孩子们沉默寡言、垂头丧气。卡罗琳扭开音响,招呼他

    们跳起舞来。不一会儿,小家伙们就已经汗流浃背,相互比较着谁跳得最好。诺兰一边扭

    着屁股一边喊:“我是最好的!我跳得真好,比肖恩强多啦。是不是,妈妈?”卡罗琳发现

    两个孩子都在盯着她等待答案,她顿了一下,说:“诺兰舞步移动得很快,扭得也很灵

    活。肖恩呢,身体强壮,跳很长时间都不会累。你们都跳得很好,只是好在不同的方

    面。”

    给孩子贴标签的后果:试想一下,如果将你的大孩子称做“暴君”,而将小孩子视

    为“绵羊”,这会对孩子们的心理产生怎样的后果?虽然很多父母会本能地站在小的孩子一

    边,但我们也要知道,有的时候,这反倒会剥夺孩子们反抗外界、保护自己的机会,甚至

    会让他们养成打小报告的习惯。

    解放孩子:要将孩子从家人、同伴、老师、教练甚至他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角色的束

    缚中解放出来。

    卡尔和戴维的争吵惹怒了爷爷。妈妈莉莎无意中听到爷爷的数落——这一天已经发生

    三次了:“卡尔!你怎么欺负弟弟?”莉莎便说:“卡尔也很友善的,只要戴维礼貌一点,卡尔是愿意和弟弟和睦相处的。”

    营造远离外部世界压力的家庭氛围。

    在打完一场令人大失所望的篮球赛之后,5岁的布伦特喊道:“我一个球都没进!他们

    都比我好!”爸爸听了,说:“他们是投得不错。但你要是耐心地练习,我敢打赌,你也能

    漂亮地投篮。咱们晚饭后在家练吧。”

    征求每个孩子的意见。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谁最没主意,他不能为讨论贡献点什么。而

    且要保证在每次讨论中,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言,并且在他发言的时候,其他人都在倾

    听。

    简抽出了点儿时间,从年龄最小的开始,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内森,你说说看这周

    外出你想去哪两个地方?”然后转向老二:“萨拉,你说呢?”最后轮到老大。简说:“我们

    来列个单子总结一下吧。”这样安排出游,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愿望,又让大家都满意这个

    结果。

    试着回想我们自己在家中的排行、性别以及角色对我们自身带来的影响,这样可以帮

    助我们和配偶了解是否在无形中把那些影响自己的标签角色加在了孩子们的身上,以便在

    对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之前及时收手。

    娜丁发现自己通常站在年龄大的孩子一边,这是由她童年的经历决定的。小时候她为

    自己总是被称做“煽动者”感到委屈。父母常常说她是长女,“就应该懂事”。而在家里5个

    孩子中排行老幺的丈夫哈里,则总是站在最小的孩子一边。娜丁跟丈夫诉苦说小时候小妹

    妹是怎么“挑刺儿”给自己惹麻烦的,而哈里则清楚地记得由于受到妈妈对“小宝贝”的偏

    爱,其他的兄弟姐妹是如何地讨厌自己,而他们泄愤的方式就是等妈妈一不在身边就马上

    嘲讽哈里。经过这一番交流之后,娜丁和丈夫都意识到自己在无意之中袒护和自己排行相

    同的子女,于是相视一笑,决定打破这个模式。

    考虑这样的可能:你在让大孩子肩负更多责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小宝贝”长

    大的机会。

    当卡罗琳意识到自己和朋友们的问题时,不禁感到惭愧。大孩子刚脱离尿布,妈妈们

    就将其送进幼儿夏令营,而同时又为把“小宝贝”送进幼儿园而心疼,完全不理会“小宝

    贝”都已经4岁的事实。

    不要陷入“男孩的事”和“女孩的事”的怪圈。在子女很多的家庭中,也不要仅仅因为这

    是唯一的女儿或者儿子就偏爱她他。

    持续关注孩子身上的缺点或不足实际上可能强化孩子的自卑感,改变起来就会更难。

    贾妮的痛苦回忆是关于体重的。姐姐超重,父母费了很大的劲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

    同时,他们还要“皮包骨”的贾妮多吃点儿。所以当贾妮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她不会因为

    布赖恩医生要孩子减肥就整天耳提面命地告诫他少吃,也不会抱怨内森太挑食。她做的,是专注于饮食,在每个孩子的餐谱里加上更多的水果与素食。

    重新审视你所认为的孩子的短处。有的时候,看起来是缺点的,很可能对这个孩子来

    说恰恰是优点。

    阿尔是个运动狂,而且非常享受训练儿子乔治打垒球。乔治和阿尔的爱好相同,十分

    配合爸爸,运动细胞也很发达。队里其他的孩子都把乔治当做榜样。所以当发现小儿子彼

    得不喜欢运动的时候,阿尔感到很失望。与上场玩球相比,彼得更喜欢待在一旁观看。阿

    尔担心彼得没有机会体会成功和拥有乔治那样的人气。但是,当彼得的幼儿园老师不停地

    称赞他喜欢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使得小朋友们非常敬佩的时候,阿尔终于开始用新

    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小儿子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接受“九子各有别”的现象,孩子与自己一点儿都不像更让人难

    以置信。那么我们至少要学会接受这样一个观点:每个人都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更

    好地获得成功。

    温馨贴士

    你现在发现的孩子的缺点可能只是发育稍慢的结果,不需要进行任何干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缺点有可能消

    失。

    马特的小伙伴们都不存在自己系鞋带的问题,但马特却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件事。于是

    宽厚的爸爸弗兰克尽可能地给马特买粘贴撕拉鞋带的鞋子。尽管父子两人对系鞋带的问题

    早已束手无策了,但是弗兰克仍坚信学会系鞋带对马特来说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决定等

    马特的协调能力增强以后来教他。一年以后……成功啦!

    与配偶探讨各自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将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甚至让孩子为自己圆

    梦,继续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戴尔回忆起与丈夫分享从儿童发展学专家艾丽斯罗丝(茜茜)·巴曼那里学到的理念

    时的情景。巴曼这样形容家长们对孩子们的期望:“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自己小时候

    喜欢的生活,也希望孩子能够避免遭遇自己认为痛苦的、困难的或是不愉悦的经历。与此

    同时,父母也希望孩子能够拥有自己渴望却不能拥有的东西。”夫妻双方分享沟通各自成

    长中的小故事,探讨自己的童年经历怎样影响了自己对孩子的养育方式,这样的讨论通常

    是非常有趣和有效的。

    智慧提醒

    纵然比较孩子、给孩子贴标签是人之常情,也是家长的本能反应,但我们仍需认识到只有有意识地认可并且强化孩

    子自身的特长,才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

    4

    平衡与上一辈教养理念的冲突

    问:孩子们总是很喜欢祖父母,他们对我来说也很重要,但是我觉得自己是个好妈妈,不需要他们指手画脚来告诉

    我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才能既让公婆别插手,遂了我的心愿,又不伤害他们的感情呢?

    答:用对付不听话的孩子的办法去对待总是帮倒忙的祖父母们吧。要知道,礼貌并不一定是接受他们的意见。即使

    他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最后也得由我们自己决定怎么做才对大家都好。

    倾听祖父母们的意见,不要插嘴。哪怕不能苟同,也要理解他们的感受。试着

    说:“您说得对!”然后深吸一口气,接着说:“给我点时间考虑下。”

    要知道,每代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就像今天的父母不能认同老一辈养育孩子的

    方式,祖父母们也看不惯年轻家长忙忙叨叨地送孩子踢球、练空手道甚至开生日派对!

    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家的规矩与咱家的不一样。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都不能改变自

    己的规矩。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威胁顶撞父母了,不会再说:“你真坏!奶奶说我可以

    做!”

    让祖父母们亲自体验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规矩孩子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样一来,他

    们就会同意我们定下的规矩啦!

    朱莉恳求妈妈好长一段时间了,来看他们的时候千万不要带糖果,可慈祥的姥姥就是

    不忍心空手而来,因为柯克很期待“小惊喜”呢!绝望之中的朱莉灵光一闪,决定和妈妈一

    起带着柯克去看牙医。在听了牙医一边处理虫牙一边建议孩子别吃糖果的忠告之后,姥姥

    决定改变了。再来的时候,她拿了一篮子新鲜的蓝莓!让人惊喜的是,柯克一点儿都没有

    失望!

    把祖父母们想象成你的同事或朋友。这样才能制造一定的距离,以便在不伤害对方的

    情况下表达你自己的想法。

    家长可以采用的策略

    礼物啊礼物

    如果你觉得祖父母们过于大方会惯坏孩子,可以试着用下面的方法沟通。

    1.事先给祖父母们一份礼物清单,让他们从中选择。

    2.和他们一起去给孩子选礼物。

    3.当祖父母们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到家里来的时候,限制孩子每次拆开礼物的数量,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吃不消。

    4.让祖父母们了解,花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最特别的礼物。可以带孩子去野营,给他一个拥抱和亲吻,甚至跟

    他一起做个饼干。

    知道什么时候闭嘴为妙。有些时候,得过且过吧。要避免冗长痛苦的谈话,否则那会

    把你逼疯的。

    乔安妮的继父就是典型的“全知先生”。他声称自己知道怎么处理外孙挑食的问题,而

    且一逮到机会就滔滔不绝。时间长了,乔安妮就知道该怎么应对,她会说:“您说得对,但是我不同意。我还是先想想吧!以后再说。”如果他还想继续说教,乔安妮就会找个借

    口溜到浴室里冷静一下。

    不要强迫自己喜欢甚至爱祖父母们,但是要保持礼貌。

    有个好心办坏事的婆婆总是夸口说自己的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上厕所了。终于有

    一天,自我意识极强的儿媳妇清了清嗓子,笑着回敬道:“哇!我还不知道今天有谁在孩

    子18个月大的时候就教他上厕所呢!”可是她心里想的是:“什么玩意儿!你只不过是每隔

    一小时就把弗洛伊德放到马桶上而已!你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吗?”

    小心谈论祖父母们,因为这可能会让小耳朵们听到哦。

    温馨贴士

    很多媳妇在背地里说公公的坏话,结果有天在最不合适的时机听到孩子一字不落地重复这些话!天哪,多不好意

    思,是不是?

    鼓励孩子和祖父母培养良好的关系,哪怕我们自己和公婆或者岳父母的关系并不融

    洽。祖父母可以对孙辈倾注无条件的爱,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孩子们通常乐于向祖父母们讲述心事,尤其是当他们感觉家中出了什么事的时候。那

    个时候,对他们来说,祖父母就是避风港呢!

    玛丽亚记得小时候很乐意去奶奶家。即使是有心事,她也觉得在奶奶家是安全的。很

    小的时候,她就觉得奶奶比任何人都爱自己。奶奶是个大好人。只要在奶奶跟前,上帝也

    不会拿她怎么样的!

    鼓励孩子听祖父母讲“过去的事儿”。

    肖恩和诺兰可喜欢听外公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从伦敦撤退的事儿了。卡罗琳的父亲

    小时候被送到英国乡间和爷爷住在一起。她的这个曾祖父是从法国移民到英国的,对卡罗

    琳的父亲来说,他可真是个新鲜人物。卡罗琳的儿子们可真幸运,能听到外公讲他爷爷的

    故事,那可是120年前出生的人哪!

    努力和祖父母们做有规律的沟通。方便的时候给他们打个电话,语气和善些,这样做

    有助于减少祖父母们经常打来的不合时机的电话。

    莉萨和孩子的祖父母们商定每个月在餐馆聚会一次,这样就能够避免他们不合时宜地

    前来拜访。有时候她会礼貌地说:“真是不好意思,这两周我们很忙,要不我们在约定的

    15号见吧?”

    有位慈祥的奶奶,她总是帮着照看孙子,但是很少给出意见,因为她怕孩子的爸妈会

    烦她这个“老婆子”插手。但令人惊喜的是,儿子和儿媳每周都主动打电话来向她征求管教

    孩子的意见。这样一来,事情就容易多啦!

    帮助孩子找到和远距离的祖父母们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时下社会的科技——电子邮

    件、视频、录音机、手机、答录机以及打折机票等都帮得上忙。即使祖父母们已经不在

    了,你还是可以通过相册和给孩子讲他们的事来让孩子了解祖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不管有多忙,都要记得带着孩子去拜访祖父母们。

    当盖尔夫妇和孩子们忘了去看望曾祖母的时候,曾祖母就会留言给他们。内容无外乎

    絮絮叨叨地说不想错过这周的打折促销,自己还要买厕纸、纸巾什么的……曾祖母不会开

    车,大家都知道她平时很孤单。她也知道全家人都清楚地下室里摆放的纸巾什么的让她一

    辈子都用不完!可是这就是她独特又有意思的表达要见孙子和曾孙子的愿望的方法啊!

    让祖父母们明白他们不必每次都带那么多礼物来。

    唐娜细心地提醒母亲:“您还记得我小时候您给我的那些小票吗?用它我可以和爸爸

    去树林散步,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还记得和爸爸手拉手走在树林里,爸爸给我讲每棵

    树、每朵花和每只鸟的名字。我想孩子们也很想跟您和我爸爸去树林里散步,就像我小时

    候那样。还不用花钱哦!”

    提前规划度假行程,以免伤害大家的感情。有的家长一到假期就犯难了。两方的祖父

    母都希望孙辈到自己那里去。如果事先约定好的话,就会省下不少尴尬,尤其是对那些离

    婚或再婚的父母。你不能让每个人都高兴,但是却可以让大家知道你尽力了。试着改动一

    下假期和庆祝的顺序吧!有哪个孩子会嫌三个圣诞节或两个生日派对多呢?

    将心比心,想想祖父母的感受。

    布莱克利·邦迪是盖尔的朋友。她说:“当祖母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儿子成长为一个很

    棒的父亲,可是面对宝贝女儿时,他还是会抓狂!哈哈!”

    祖父母们通常有许多你所缺少的东西,比如时间,看看祖父母无时无刻的关怀会给孩

    子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吧。

    有些温和的祖父母们其实很想帮子女一把,但是却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怕子女觉得

    自己碍事。

    桑迪有3个小孩。这天,她忙来忙去觉得天旋地转。当父亲打来电话的时候,桑迪一

    股脑地把怨气撒了出来。自己本来就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又被邀请去参加一个生日聚

    会!一想到又得去玩具店,她就头疼。父亲平静地说:“亲爱的,爸爸帮你吧。一小时后

    我过来接特拉维斯,和他一起去选礼物。我们还会多买几份备用。”桑迪高兴极了,她从

    没意识到对自己来说无比烦的事对爸爸来说却是多么快乐,而她只需要开口就行了。

    大多数祖父母和值得信任的保姆相比差不了多少!对他们可得耐心点,小心说话,尤

    其是当你不想错过公司派对的时候!

    智慧提醒

    当你知道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时候,听祖父母们的建议就容易得多了。有的家长希望祖父母们消失,但

    总还是会有人希望他们一直活着!

    5

    培养孩子应有的礼仪

    问:我的女儿并不害羞,但是当我把她介绍给刚见面的陌生人时,她连“你好”都不说一句。我们在街上偶遇朋友时

    也是这样。我在想是不是应该要求她尊重一下成年人?

    答:有礼貌地和长辈打招呼是我们都想让孩子学会的。如果你不想强迫孩子问好,那还是有许多别的方式可以教会

    孩子良好举止的。一些积极的策略,如亲身示范、角色扮演,都可以给孩子展示应该怎么做,也可以偶尔替害羞或者不

    合作的孩子向别人问好。

    要知道,学习良好的举止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练习的过程。

    每次只着重教孩子一两个举止礼仪。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礼仪中进行选择,包括怎么和

    长辈打招呼、道别、说谢谢,怎么使用纸巾,以及得体的就餐礼仪和接受、送出礼物时相

    应的举止。(更多有关举止的建议详见“孩子总要买玩具怎么办”、“如何让吃饭变成快乐

    又健康的事”等部分内容。)

    哪怕是对待最小的小孩,也要加以尊重。当孩子说话时要有眼神交流,要耐心倾听。

    要重视并小心照料孩子的东西。

    不要用责难的语气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会知道规矩。

    避免使用粗暴的方式。要向孩子解释,在特定条件下他们能做什么。如果你短时间内

    比较忙,可以让孩子去画一幅画,或者看一本书。

    如果孩子实在需要你的注意,要和他们商定采用合适的方式。(参见“孩子插嘴怎么

    办”相关内容。)

    教孩子使用“请”、“谢谢”、“打扰了”等礼貌用语。这样的词汇听久了,孩子自然会形

    成“第二本能”。

    当孩子表现得礼貌的时候要赞美他。

    以身作则是最有力的教育方式。因为孩子更倾向于模仿你的行为,而不是听你说的

    话。如果连你和你的配偶都做不到体贴他人,让孩子学会这一点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使用排练、角色扮演、用玩偶代替自己说话或者讲故事等有意思的方式强化学龄

    前孩子的礼仪。如果你允许孩子讲电话,那么要先教会他讲电话的礼仪。

    每次盖尔的妈妈打来电话,她都要求和孙子讲几分钟。虽然两岁半的阿伦能够拿起话

    筒,但是却经常拿反,有时还会举起来,仿佛听筒就是潜望镜一般。因此一直以来,盖尔

    都在教儿子练习讲电话,教他如何说再见,以及如何正确地放下电话。

    当孩子外出的时候,鼓励他展示在家里练习过的所有礼仪。(关于餐桌礼仪,详

    见“如何让吃饭变成快乐又健康的事”相关内容。)

    唐娜并不指望孩子在家里有完美的礼仪。家是让所有人放松和彼此联系情感的地方。

    但是,他们全家人都同意在公共场合应尽量展示最好的礼仪。当唐娜听朋友说自己的儿子

    在家里就像来吃饭的客人一样礼貌的时候,她觉得事情并不妙。

    要让孩子知道别人对他的赞美。

    “库尔特的妈妈跟我说她很乐意让你去她家玩。她说你很懂礼貌,尤其是当你要回家

    的时候,还会主动帮助他们收拾玩具。”

    如果孩子很害羞或者暂时失去勇气,可以代替他说话。因为如果孩子不情愿却要逼迫

    他做,结果会适得其反。此时,做个榜样是更好的办法。

    卡罗琳3岁的儿子张开双臂,玩疯了似的边跑边喊“看呀,妈妈!我是个飞机”,同

    时,他“碾过”了邻居家的小孩。卡罗琳的第一反应就是应该抓起儿子,让他道歉。但是为

    了避免一场口舌之争,她走过去,扶起邻居家的小女孩,以儿子能听见的音量说:“你还

    好吗?哦,亲爱的,他很抱歉,他应该在离人远一点儿的地方疯玩的。”

    德布拉发现和女儿一起对招待自己和女儿的主人道声“谢谢”,比强迫女儿、让她哭哭

    啼啼地道谢简单得多。

    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总是在观察父母是否会因一时疏忽而去做不让孩子做的事儿,比方说在背后议论别人。(别以为没人听到,你的孩子在听着呢!)

    温馨贴士

    很多父母常在背地里议论新来的邻居怎么怎么样,却发现那些闲话都被自己的孩子听见了。咳,毕竟我们都是凡人

    哪,孰能无过?

    告诉孩子每个家庭的处事方式不同,让他知道在你们自己的家中,什么样的礼仪是重

    要的。

    露西发现邻居家4岁的孩子托尼到家里来,总是告诉自己的儿子萨姆:“萨姆,我来决

    定做什么,我是头儿,知道吗?我可是客人!”过了一会儿露西就觉得儿子的确不懂得“客

    人优先”的待客之道,并且还经常被气哭。于是,她坐到男孩子们中间,给他们解释在托

    尼的家中,客人优先,但是在她的家中,每个人都轮流拥有选择权。

    用合适的方法纠正来访孩子的不良行为。(尤其是当孩子的妈妈在场的时候,更要讲

    究策略。)你可以暂时搁置,等他们走了再和自己的孩子讲清楚,也可以选择更直接的方

    式,公开和在场的每个人讨论你们家里的规矩。

    和亲戚朋友们探讨大家都乐于接受的称呼。看看叫“阿姨”、“夫人”、“小姐”或者“博

    士”是不是合适。教育孩子通过使用恰当的称呼来表示尊重或喜爱。

    要知道小孩子都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要让他知道礼貌有时比诚实更重要,而要他

    明白这一点是需要时间的。

    一天,在电梯里,三岁半的基尼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很不幸的是,她没有悄悄地小

    声说,而是喊了出来:“妈妈!那个人真肥!”卡罗尔感到脸上一阵发烧。而事实是,那个

    男人确实很胖,卡罗尔也想不出该说什么好。电梯里的时间非常漫长。那天晚上睡觉前,卡罗尔和基尼谈到了“胖男人”这件事。卡罗尔解释说一些言语会伤害人的感情,“肥”就是

    其中之一。她告诉基尼曾祖母常说:“知道就好了,不要说出来或表现出来!”以此来教育

    基尼有些事情是不便于在公共场合讨论的。

    在公共场合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要考虑好自己可以选择的途径。要知道,你对孩子

    的处理兴许会招致比他不良行为导致的后果还要严重的轩然大波!

    玛丽以前很严厉,严格规范儿子在教堂的举止。她坚持让儿子坐直,不要说话。于

    是,每当玛丽大声纠正孩子的时候,一片片目光就扫射过来。后来,玛丽和儿子在去教堂

    前达成了共识:每当儿子开始哭哭啼啼地拽着妈妈衣角的时候,玛丽就允许他躺在椅子

    上,含着手指,而自己则拍拍孩子的背。这样一来,玛丽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灵活

    一点儿,会减少对其他礼拜者的打扰,孩子也更高兴。

    要知道,孩子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消除他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的不自在。不要以礼仪的

    名义忽略孩子的感受。

    卡罗琳回忆说:“每次我弟弟要亲我儿子的时候,我总是高高兴兴地把儿子递上去,不管他多么不情愿。一次,我回想起了我的童年。我爸爸常常带着我和妹妹去疗养院看他

    的姨姥姥。虽然这位老太太是个可爱的夫人,但我记得每当她要求爸爸把我俩抱得近一些

    以便能亲到我们的脸的时候,我总是下意识地闭上眼睛。她有一颗大痣,上面长着三根银

    色的毛发。一想到会碰上这颗痣,我就浑身不自在。在想起了童年这些事后,我意识到强

    迫孩子亲舅舅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所以我就让诺埃尔舅舅耐心一点,他对外甥说:‘诺

    兰,你愿意的话,我想抱一抱你。’”

    孩子表现出良好的礼仪时要给予表扬。

    智慧提醒

    良好的礼仪从来都是必要的功课。人们总是欣赏有礼貌和尊重他人的人。让孩子了解在不同情况下应有的做法,会

    增强他们的社交自信心。

    6

    是时候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了

    问:如今,尊重、换位思考、诚实以及感恩似乎要被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取代了。我的孩子才3岁,现在就把正

    确的传统观念教给他,会不会太早呢?

    答:这么做不算太早,事实上,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这么做了。不管有多难,你都应该试着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

    观,在做事情的时候,也要考虑你的所作所为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耐心点,你可以的,但这些价值观的全面植入

    需要花很长时间。

    确定并列出对你们家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可借助形象的物体或具体的事例帮助孩子

    理解抽象的概念。即使他们现在还不识字,你也能寻找一些能够说明这些价值观的图片去

    帮助他们理解。

    当卡罗琳周日在学校授课的时候,她学前班的学生做了一个“价值树”。每一片叶子上

    都写有一条价值观以及一个简单的例子。那片“保护叶”上写着“我们循环利用报纸以节约

    树木”,而“勇气叶”上写着“晚上关灯睡觉”,“换位思考叶”上写着“我能想象到如果事情发

    生在我身上会是怎么样的”,“原谅叶”上写着“没关系,我知道这是一个意外”,“慷慨

    叶”上写着“请你跟我一起吃我的饼干”,“诚实叶”上写着“我很抱歉我把它弄断了”,“公正

    叶”上写着“我们轮流来吧”,“仁慈叶”上写着“我们把那个新朋友叫来一起玩儿吧”。这一

    年来,老师给班上每一个做好人好事(乐于分享、相互拥抱、轮流游戏或做事)的学生都

    留了影,并把照片钉在相应的叶子上,以此来加强正面价值观教育。

    简单而频繁地声明“黄金法则”,从而加强它的重要性。(对很多家庭来说,这成了他

    们的唯一法则。)

    盖尔经常提醒她的孩子:“要像你期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她的孩子平常

    就是这么做的,分享玩具、排队等着滑滑梯,以及友善地对待别人,尽管不是每次都做得

    好。

    吉姆·费伊,教育顾问,也是《用爱和逻辑养育孩子》(Parenting with Love and Logic)一书的作者,他说道:“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将影响孩子对待他人的方式。由黄金法则

    推论出的一条运用之道是,孩子会把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施加到别人身上。当我们教他们怎

    么走怎么做的时候,要尊重他们。”

    跟孩子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包括我们内心的感受和原因。

    芭芭拉告诉她的孩子们:“轮流来,这样我们都会很开心。如果你很为难,我们可以

    掷一个硬币来决定谁先来。”

    当托尼在宾馆大厅发现一个玩具的时候,他的爸爸说:“你找到的这个玩具真干净!

    我敢打赌肯定有人在找这个玩具。我们来写个‘失物招领’吧。还记得别人拿走游泳圈你无

    法去游泳时的心情有多糟吗?”

    保持孩子“良好的状态”,用可以表达你的价值观的词汇表扬孩子。

    当里奇带他3个孩子进行每年的牙科检查时,他注意到他的第二个孩子志愿第一个接

    受检查。“哇!”他说,“第一个坐上牙科检查椅子的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萨莉告诉她的孙子:“谢谢你告诉我玻璃瓶究竟是怎么坏了的。主动承认错误是很难

    得的。”

    3岁的瑞恩从他的小甜饼上掰下一小块,递给妈妈。虽然妈妈几乎看不见那小得可怜

    的饼干屑,更不用说尝一尝了,但她还是决定把目光放在积极的方面,她高兴地大声称赞

    道:“谢谢你让我吃你的饼干!”

    温馨贴士

    不要以教育孩子价值观的名义唠叨或大声斥责他们,这样往往事与愿违。

    有一次卡罗琳在游乐场大喊:“插队是不礼貌的!”在大家面前,肖恩大胆地喊回

    去:“妈妈,大喊大叫也是不礼貌的,可你总是这样!”

    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感受,鼓励换位思考。

    当你犯错的时候要勇于承认错误,并且说“对不起”。

    布拉德发完脾气后忏悔道:“爸爸真的正在气头上。对你吼,我很抱歉。下次我会试

    着在我讲话前冷静下来。”

    让孩子看到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位母亲告诉我们,当她的儿子卢卡斯说“妈咪,车的限速是每小时35公里,而指针

    显示的是40”时,她回答道:“哎呀!这是我的错。谢谢你的提醒。我违法了,我最好减

    速。”

    给孩子简单的琐事做,从而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责任感、自豪感,以及对他们在家里

    的特殊角色的认识。

    当吉娜和马特参加一个幼儿园的招待日活动,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看5岁的奥斯汀是怎

    么画他的作品《为何我如此重要》的。想象一下,一个小男孩用一把巨大的铲子在身旁铲

    出好几个莫名其妙的土块,这画面多可笑。当然!奥斯汀是家里的铲垢卫士,而且他也以

    此为傲。

    给孩子一些有关整个家庭的琐事做,这样能激发他对别人的同情心。要孩子搜罗他们

    自己的玩具,他们就只会收拾卧室(如果你幸运的话),而让他们帮你准备饭桌能帮助他

    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婴儿需要一个柔软的勺子吗?”“爹地需要一把小刀吗?”)

    多在孩子面前做好事,为他树立榜样。例如,看到车祸时拨打报警电话,给外地人指

    路,为手部残疾的人或双手拎着大包小包腾不出手的人开门,又或者帮助别人推婴儿车。

    这些可能会令你耽误约会,但都是值得的!(如果事先就道歉说你会迟到,则树立了另一

    种有责任感的榜样。)

    中午,当马尔科姆和她4岁的女儿埃伦赶着从商店离开去办几件事情的时候,马尔科

    姆窥见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在刹轮椅刹车的时候遇上了麻烦,于是停下来帮助她。事后马

    尔科姆对埃伦说,当他抽时间来帮助有需要的人的时候,他会感觉很好。

    把钱放到募捐箱里以表明善心,跟你的孩子解释这些钱的去向以及帮助别人使你发自

    内心地感到快乐。渐渐地,你的孩子将深刻地体会到尊重、善良以及乐于助人的正面感

    受。

    收录孩子表达善心的行为(越具体越好)。比起世界上某一个遥远地方的孤儿,小孩

    子对他们认识的人更容易产生同情心。因为他们理解不了,把自己碗里的饭菜吃完,怎么

    就能够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饥饿儿童。

    盖尔熬了一锅鸡汤,她把3个孩子叫来,让他们带着鸡汤冒着雪去看望他们生病的邻

    居。当邻居看到他们3个出现在门前,她的脸色好多了,孩子们也觉得很开心。而且当她

    喝了鸡汤后感觉更好了,她说:“太感谢了。这正是我需要的很棒的老式‘青霉素’。”

    要知道小孩子的思考和判断方式有异于成年人。学前班的孩子很乐意帮你去商店选购

    礼品或者准备所需的食物。大部分4岁大的孩子,会对让他们放弃自己的玩具或者用自己

    的钱给一个孩子买礼物产生怨恨情绪。(这是一种合乎年龄的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如果亲戚朋友表现出来的价值观跟你想要孩子接受的不一样,那就以积极的方式跟孩

    子谈一谈什么对你是重要的。

    米勒在门外听见孩子们问奶奶:“您给我们带什么了呢?”这使米勒感觉生气。她对孩

    子们说:“我知道奶奶很乐意给你们带东西,但是,奶奶能来看我们,我们就很感激了,奶奶比礼物更重要啊!”

    教导有些懦弱或是老好人般的孩子恻隐之心和优柔寡断的区别。

    裴登对她女儿说:“我看到你乖乖地排队,这样很好,但是你不能让别人插队到你前

    面。他们不会愿意让别人这样对待自己的。你去跟他们说说,让他们去后面排队好吗?”

    鼓励孩子要勇敢。让你的孩子明白什么是重要的,即使它不受别人欢迎。对孩子提出

    明确的限制,如果孩子不遵守,拿出家长的威严来约束孩子,这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

    立。如果孩子表现得自私、霸道,那也是被家长纵容的。

    4岁的肖恩感慨道:“我不想去做礼拜。这样太无聊了!”卡罗琳说:“我明白这对你来

    说没什么乐趣,但是去那儿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会感谢你静静地站在那儿显示出对主的敬

    重。我感谢主,今天奶奶出院了。你想感谢主什么呢?”肖恩笑了,然后说:“我会感谢

    主,明天不是星期天!”

    当玛格丽特家5个孩子中有个孩子很想做不被允许做的事情时,她的爸爸就会老调重

    弹:“你说每个人都做了,是吗?我们叫什么?”孩子骄傲地快速回答道:“杰克逊!”于是

    爸爸补充道:“杰克逊家的人是不这样做的!”这就是所谓的原则。

    教导孩子那些在商店里买不到的价值观。(请看“孩子总要买玩具怎么办”相关内容以

    获取更多办法。)

    盖尔回忆道:“当我女儿还小的时候,我们都喜欢为一些场合亲手做一些礼物和卡

    片。她现在是成年人了,她因为亲手制作的卡片和礼物而大受欢迎。”

    给孩子一些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机会,例如拜访疗养院、为生病的邻居扫落叶,或者一

    起为需要帮助的家庭送去节日花篮。告诉他,你们的家庭是多么幸运,同时告诉他你们有

    帮助别人的责任。

    一个周日的下午,卡罗琳和5岁大的儿子在教堂的厨房里忙了几个小时。他们切了一

    些水果,然后做了一盆很大的沙拉。过后,卡罗琳惊愕于肖恩居然做了这么多事情。当他

    把沙拉分给排队的人吃时,受到了大家的表扬和感谢,他的小脸挂满了微笑。

    当孩子们吃饱喝足休息好以后,汤姆仔细地规划起家庭志愿者活动来了。他发现带着

    两个又倔又饿的小孩在施粥场(施舍食物给穷人的处所)帮忙很不容易,因为他们总在他

    腿边蹭来蹭去干扰他的事情,所以这不是示范共情的最佳方式。

    要意识到教导孩子价值观是一件具有挑战性、有难度,而且往往不怎么方便实施,但

    是却很值得一做的事情!有强烈价值观的孩子往往具有很高的自评能力,也能很好地抵抗

    排斥力。研究表明,善良的、富于同情心的孩子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受欢迎的。

    智慧提醒

    如果你能找时间跟孩子谈论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塑造价值观的,他们会更容易从内心感受到这些价值观。

    第二部分 培养好行为的16个时刻

    1

    孩子精力过于旺盛,不按时上床怎么办

    问:每次睡觉前的那段时间是全家人最不耐烦的时候。大人已经够累的了,孩子还要不停地做这做那,我们简直要

    疯了。孩子们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呢?

    答:很多孩子总是坚持不懈地用种种方式拖延,就是不想上床睡觉。有的会一直在被子里钻进钻出,说被子“太

    紧”;有的不敢单独睡,非要妈妈或者爸爸安抚一番才肯睡觉;还有的会怕黑或是害怕做噩梦(参见“孩子怕黑,总缠着

    父母陪他一起睡觉”相关内容)。然而,即便大多数孩子都可以乖乖上床,家长们也还是不能保证让他们睡着。

    全家人坐下来制定一些关于上床睡觉的规矩,比如睡前应该做些什么、要是睡不着怎

    么办(可以看看书或者静静地和泰迪熊布偶玩一会儿),还有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下床。

    制作一张睡前流程表,并坚持遵守。

    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困倦,是否有揉眼睛、打呵欠、走路摇摇晃晃或是变得不耐烦等表

    现。有时候孩子困乏得比我们定的睡觉时间早。

    当孩子困了的时候把他抱到床上。许多家庭制定的睡觉时间会比孩子自然犯困的时间

    晚,这也可能导致孩子睡前不听话或者脾气暴躁。

    每晚将孩子的就寝时间提前半个小时,直到与他自然犯困的时间重合。

    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没有睡午觉或者晚上睡得太晚,第二天就会晚些起床。可事

    实正好相反。儿童睡眠专家马克·威斯布鲁斯博士说:“在24小时的睡眠循环周期内,就寝

    时间与孩子的生物钟重合的话,孩子会睡得更多。”他还说:“也就是说,越睡越多。”

    睡前安排一些固定的活动帮助孩子放松(例如抚摸背部、唱摇篮曲或者是给孩子读他

    喜欢的故事),使其产生睡意,最后自然入眠。

    控制好这些活动的时间。一般在半个小时左右。时间过长,孩子就又会兴奋起来。

    马克总是在孩子睡觉前与他们嬉闹一番,他认为这样能够使他们精疲力竭,从而很快

    入睡。可是后来他发现,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孩子们会兴奋得睡不着觉。

    就寝前10分钟给孩子最后的警告。

    用机器(比如闹钟)定好上床时间。

    玛格丽特发现用闹钟定上床睡觉的时间为她减少了许多麻烦。她只需说:“闹钟在8点

    响的时候,就该上床睡觉了。”

    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方法帮助孩子从兴奋状态转到休息状态。比如可以利用扇子或者

    空调单调的声音,或是机械地摇动摇椅。也可以尝试放点轻音乐,调暗灯光,或是创造无

    声环境。

    给孩子准备一些“小甜甜”,比如毛绒玩具之类,让他可以抱着入睡。

    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可以陪在旁边,但要限定合理的时间。

    唐娜是个很有耐心的妈妈。她对宝宝说:“我会待在你旁边,直到你不感觉害怕了或

    是睡着了为止。可你要知道,我说了‘晚安’后就会坐在旁边看书。我不会和你说话、拉手

    或是给你拍背,你也不许下床哦!”

    每当孩子从房间里跑出来,家长都要陪着孩子回到床上。这时千万不要和他理论。这

    可不容易做到哦,但一旦做到了,效果是很赞的。研究表明,这样做之后的第二个晚上,大约有一半的孩子不会再跑出来了。到了第三个晚上,大多数的孩子都会乖乖地躺在床

    上。最好事先和孩子讨论假如他中途走出房间我们要怎么做。要向他强调一点:我们是不

    会和你说话的。

    和爱人轮流照看孩子上床(或者送孩子回房间),这样你就不会因每晚要安排孩子睡

    觉而觉得厌烦。此外,这样做也给了孩子与家长互动的机会,使其与父母双方都保持密切

    的关系,而不是只看重父亲或母亲一方。

    温馨贴士

    日复一日,总是有家长仿佛戴着静音耳塞,一句话也不说地护送下床的孩子回房间睡觉。一位睡眠专家所了解的最

    高纪录竟然是一个晚上150次!希望这个情况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当孩子乖乖就寝并老老实实睡觉的时候,别忘了赞美和表扬哦。

    要知道改变孩子已经成型的就寝流程肯定会带来后遗症。

    卡罗琳5岁的孩子上学以后,总是哀求周末的时候晚些上床睡觉。这样过了一段时

    间,卡罗琳发现周末晚睡半个小时打破了孩子业已形成的睡眠规律。周一早上起床的时

    候,孩子总是疲惫不堪,脾气暴躁,导致他差不多总是踩着铃声走进教室。

    简化睡前流程看似省时省力,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这样做反而会占据我们更多的时

    间。

    一天晚上,盖尔忙得不行,于是简化了孩子们平时的睡前流程。她读了一小段睡前故

    事,然而女儿不干了:“这个故事太短啦!我还不困呢。给我读一个你常常读的吧!”盖尔

    又想略过摇篮曲,也没有奏效。“妈妈,你忘了给我们唱歌了,还有,你没有像平常那样

    拍我们的背!”蕾切尔抗议道。盖尔叹了口气,笑了笑然后不得不为孩子们补上。本来想

    准时到达约会地点的,结果也不可能了。

    离家的时候记得拿上家中的物件儿——孩子最喜欢的毛绒玩具或是摇篮曲的磁带。周

    围的环境越像家里,孩子越容易入睡。

    花点儿时间坐上孩子的床(或者干脆和他蜷在一块儿),和他安静地聊天。大多数孩

    子在黑暗的伪装里话是最多的。他会和你说一天中发生的让他高兴或心烦的事儿。同时我

    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巩固睡前守则。

    卡罗琳在5岁的儿子身边躺了下来。孩子于是和她说起了悄悄话——谁在玩的时候取

    笑谁了,谁又暗恋谁了,还有谁又惹祸了。她发现自己越是不打断孩子的话,孩子就越能

    说。有了这样的经历,卡罗琳越发珍惜和儿子在睡前说悄悄话的机会了。

    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爸爸和妈妈晚上的时候需要单独相处的时间。

    斯科特总是把爸爸叫到自己房里。有一次,爸爸对他说:“我知道你希望爸爸在你身

    边多待一会儿,但现在是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明天早上,我们再在一起吃麦片,好

    吗?”

    如果孩子不需要我们操心就能乖乖入睡,给他们一些奖励吧。孩子越小,越是要早点

    儿奖励他。

    特德对儿子马特说:“你要是集齐了5朵小红花,爸爸就给你买你想要的那个球。”

    每天做点让自己精力充沛的事儿,让自己有足够的体力应付孩子的睡觉问题。

    当两个儿子分别是2岁和5岁时,卡罗琳的丈夫每天都工作到很晚。通常到了睡觉的时

    间,她已经累得一点耐心都没有了,更别提轻声细语地对待孩子了。但是她找到了一种可

    以在孩子们洗澡时让自己平心静气的方法,那就是带上一个大枕头和自己最喜欢的小说。

    当孩子们开心地洗泡泡浴的时候,她就垫着枕头倚在浴缸旁边,阅读小说。虽然卫生间被

    弄得一团糟,但她在阅读中获得了内心的满足。有时候,小家伙因为泡澡的时间太长,惊

    奇地发现手指头和脚趾头都皱了起来。卡罗琳则安慰他们,他们非但不会变得皱巴巴的,而且还干净得很呢!

    尝试“家庭床”吧。有些文化中很推崇这样的睡眠方式。那就是一家人每晚睡在一张大

    床上,而不仅仅是当孩子病了或是做噩梦的时候。泰恩·戴维宁著有一本叫《家庭床》的

    书,里面解释得很清楚。不妨找来看一看,可能对你有所启发哦!

    商量:家长与孩子共同商量就寝的种种事宜也不错哦!让孩子为我们做决定吧!

    有一次因为半夜睡着了又必须得起来喂奶,希拉精疲力竭。丈夫关心她,建议让婴儿

    和他们一起睡。可是不久后,夫妻俩发现3岁的大孩子也每晚都凑过来睡。又过了一些时

    日,两人对孩子的侵入感到有些不耐烦——他们都没隐私啦!于是他们终于做了一开始就

    该做的事情,两人经过讨论制定了解决方案:(1)妈妈负责哄小宝贝在婴儿床里睡觉,而爸爸则负责给大孩子盖被子;(2)周日早上再把孩子们带到两人的大床上。

    问问自己,孩子们睡在一起会不会舒服。虽然在有的家庭中,孩子们希望有一个大点

    儿的房子,这样就有自己的房间了,但是有时候,晚上睡在一块儿会带来安全感。幸运地

    拥有大房子的家庭也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们更乐于住在一起,而把空出来的那间卧室改成玩

    耍嬉戏的秘密场所。

    智慧提醒

    创建对孩子和我们自己都有利的睡前流程,并且不论选择什么样的睡眠方式,都尝试接纳并喜欢它吧。

    2

    早晨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怎么办

    问:我家早上就像个战场。干什么都像打仗!我想保持冷静,但谁来跟我合作?救命啊!

    答:由于家长的需求(准时、干净、整洁)与孩子的需求(不去想以后、好奇、想要好玩)时常冲突,所以早上的

    一段时间是很难熬的。还有就是面对任务转变的时候,许多小孩子存在短时间的障碍。从一件事转变到去做另外一件事

    是困难的,哪怕下一件事是出去吃冰激凌这样开心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先停下来,试试下面的方法。

    用最简洁的语言向孩子描述要求他做的事。

    安娜有自己的工作,她花费了很多口舌给儿子讲自己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老板也会参

    加,所以不能迟到。可儿子竟然说:“我不管!关我什么事!”下次,安娜学聪明了,她用

    了儿子世界里一个简单的命令:“早饭好了,来吃饭!”

    运用你的幽默感来让孩子听话。表达要清楚。

    盖尔很惊奇地发现仅用几句滑稽话就能让孩子乖乖地听话。只是你得使用好玩的并且

    是具体的要求,比如“把你的头像乌龟那样从T恤里伸出来”,而不是匆匆的一句:“马上穿

    衣服。来不及啦!”

    充分调动孩子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唤起孩子的注意。在说话之前先弯下腰,与孩子

    进行直接的眼神交流,把手轻轻放在孩子的肩膀上,很有可能孩子马上就听你的话了。

    试试“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怎么样”的技巧。

    埃莉斯说:“吃完早饭后,你就可以去看电视了。”孩子马上言听计从。

    利用幻想获取孩子的合作。轻松一点,要玩得开心哦,你认为滑稽的,可能会带来相

    当好的效果啊。

    维拉说:“有一次我劝孩子们穿鞋,告诉它们鞋会说话的哦:‘把你温暖的小脚丫放到

    我的肚子里吧!哦!感觉真好!’孩子们果然乖乖听话啦!”

    任务完成后,给孩子一个惊喜吧。不需要多贵重的物件,事实上,只要是“惊喜”,就

    足够了。

    “如果你把外套穿上,那我们去坐车时就给你个惊喜。”这位有创意的妈妈说。“惊

    喜”就是她给每个孩子一大把秋日的落叶。“哇哦!它们不漂亮吗?”她叫道,“我们把这个

    带上,给老师看吧!”

    不要问回答可能是“不”的问题,以避免冲突。

    布鲁诺的时间很紧,他告诉两岁的孩子:“穿衣服的时间到了。”经验告诉他,要是

    说:“准备好穿衣服了吗?”答案肯定是:“没有!”

    为了节省时间,给孩子两个选择。开放性的问题通常换来孩子茫然的眼神或者一

    句“不知道”。

    埃尔莎问女儿:“今天穿哪条裤子,蓝色的还是红色的?”因为她发现这样问要比

    说“今天你想穿什么”效果好得多。

    哪怕孩子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穿衣服,偶尔你也要帮他一把。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可不是教孩子独立的好时间。

    一天早上,杰里焦头烂额。于是他对儿子说:“我给你穿右脚的袜子,你自己穿左脚

    的。这就是合作!”

    气氛马上要变僵的时候,可以离孩子远一点儿。

    有时候,卡罗琳3岁的孩子总是拒绝穿衣服。“我学会了离开5分钟,去做还需要做的

    事,比方说准备午饭便当。回来的时候,会给诺兰带上个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时再给

    他穿衣服。让我高兴的是,他完全忘了生气这回事,很听话。”(孩子容易忘事,这个方

    法可真不错!)

    在困难的情况下,尝试3个步骤:首先承认孩子的感受;然后申明计划不能改变;最

    后,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承诺如果他完成了,会有怎样的奖励。

    劳拉告诉孩子们:“我知道要关电视了,你们很生气。但是妈妈不能迟到。要是你们

    能帮我一把,我可感激不尽呢。我特别给大家准备了在上学路上吃的东西。”

    做“早起的鸟儿”。在漆黑寒冷的早上从被窝里爬起来,想想都头疼。然而早起20分

    钟,事情会有很大的不同。

    把早上会用到的东西放在一起。

    卡罗琳回忆说:“头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我们都会提前准备好,把大衣、作业、书包放在门边。孩子们居然也开始把午餐盒放在门边了。”

    注意:有的时候,匆匆忙忙能让你不至于迟到,但是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勒妮在盖尔的亲子课上分享了如下故事:“有天早上,一位年长的邻居想和我说会儿

    话,这时,儿子的一句话让我羞愧不已。他喊着:‘我妈说了,我们很急!没时间!’”

    提前提醒孩子们。很多孩子更容易接受提前提醒而不是突然说要出门。定个闹钟,一

    切都安好啦!

    戴夫发现用闹钟能让孩子更配合。“当闹钟响的时候,就不能看电视了。穿上绿色的

    夹克,好吧?”

    用视觉和听觉辅助工具帮助小不点儿记着要做什么。

    5岁的塞思把表格里上学前必须要做的事情涂上不同颜色(刷牙、穿鞋、穿外套和拿

    背包),然后把它挂在了门边。不用别人提醒就能把这些事情做完,塞思很是感觉骄傲

    呢。

    斯蒂芬妮找到了和谐的沟通方式,同时也避免了吵嚷着要孩子做这做那(通常孩子们

    选择忽视)。前一天晚上,她会用录音机录下一段有积极暗示的话:“嗨!阿莉!我打赌

    你一定记着今天是去图书馆的日子,把书都准备好了吧?”4岁的阿莉每天都会迫不及待地

    按下按钮,想听听妈妈今天会说什么呢!

    温馨贴士

    很多爸爸早上都忙得不可开交,直到临走才发现还有事情没做。这时候任谁也不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解释,尤其是

    当天有一场重要的会议,绝对不能迟到的时候。

    重要的事情放前头。

    盖尔没有因为要催孩子而浪费宝贵的时间,相反,她首先把自己收拾好了,然后给孩

    子穿衣服,之后立即就出门了。看起来似乎是等妈妈的时间越短,孩子越不会找麻烦。

    大家一起做事,像个团队一样。

    不同于盖尔,玛格达发现和孩子们一起洗脸刷牙,收效更好。甚至是一起唱滑稽的刷

    牙歌也让每个人充满了好心情!

    偶尔与配偶交换角色来让自己重新充满活力。总是让一个人打理孩子难免会感觉崩

    溃。

    温馨贴士

    很多妈妈都发现丈夫能冷静高效地催促孩子们出门。可不要嫉妒哦,记得鼓励他,没准他以后会很乐意做这件事

    呢!

    适当地用个小诡计。

    其他所有措施都失败了之后,盖尔耍了一个诡计,头一天晚上她就让孩子穿上了干净

    整洁的汗衫和裤子。好啦!明早的衣服穿上啦!

    斯泰茜把屋里的闹钟都调快了10分钟。当她和孩子们收拾好坐在车里的时候,看看

    表,哇,整整还有10分钟的富余呢!

    有时候新的一天一开始就毫无理由地不顺利,这时你要有意识地创造积极的环境。

    有一次,忙了整个早上后,吉吉突然很沮丧,因为她能感到孩子们是以怎样懊丧的心

    情去学校的。第二天,在使用了一些技巧之后,孩子们能早一点儿出发了,在上学的路上

    还一直兴致勃勃地玩“踩踩”的游戏呢!

    弱化噩梦般的早上带来的后果,但可以之后打电话回家安慰一下孩子们。

    在经历一个混乱的早上后,卡罗琳会从单位打电话回家,留下一条好笑的留言,因为

    她知道这个时候孩子们去了公园。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总是先去看看留言的红灯亮了没

    有。如果有留言,他们就会一遍一遍地听妈妈说的话。后来听保姆讲,这真会让孩子们的

    心情好很多。

    智慧提醒

    家长要求准时,而孩子们又讨厌催促。你没有必要总是喋喋不休,相反,有创意的鼓励或者提前做好准备会有助于

    大家有个非常棒的开始。

    3

    是硬逼着孩子做家务,还是避免争吵自己承担

    问:家务活儿真的很重!我能不能让孩子帮我分担一点儿。可是我又怕孩子弄不好,怎么办?

    答:研究表明,差不多50年前,几乎每个孩子都分担家务活儿,而且还是义务劳动!但是现在的家长(还有日程满

    满的孩子们)却很不一样:他们太忙了,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还有,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承担得起雇用钟点工的费用。然

    而儿童学家贝里·布雷泽尔顿认为,让孩子适当做些家务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是重要的。纵然一开始好像是家长受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孩子们会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价值。

    过多的家务会让小孩子吃不消。在家庭会议上,我们要明智地选择分给孩子的家务,以及孩子做或不做家务相应的处理办法。

    提醒孩子,家中的每个人都要有相应的工作。

    帮助孩子追踪做家务的历程。我们可以运用视觉方法,制作图表或清单,应用图形、文字或者小红花记录孩子完成的任务。

    在米勒一家的家庭会议上,6个人一起制作了一周的家务分配表格。连最小的3岁孩子

    都看得懂。

    彼得一家用“任务罐”来记录本不应分派给孩子的家务。全家人一致决定,如果孩子不

    能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那么就要从“任务罐”中拿出一张纸条,上面会写一项额外的任

    务。孩子要把原来的任务和额外任务都完成,才能和家人一起玩或看电视。额外的任务也

    是很简单的,比如给书架掸灰。家长有时候也需要在一边指导和看护。

    适合2~5岁孩子做的家务有:

    1.取信箱里的邮件和报纸。

    2.在餐桌上摆放餐巾纸。

    3.给狗狗准备干净的饮用水。

    4.为垃圾分类。

    5.打扫家具上的灰尘。

    6.收拾脏衣服,并将其放到篮子里。

    7.帮忙叠衣服。

    8.把洗好的衣服送到各自的卧室。

    9.使用海绵和喷水壶擦玻璃和镜子。(这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儿。)

    威尔逊一家的男孩上厕所时常常忘了要掀起马桶圈的家规。于是在家庭会议上,唯一

    的女性——妈妈表达了自己对于数次坐到湿湿的马桶圈上的不满。她向家中的“男人们”寻

    求建议。大儿子马上就说:“我知道啦!我们和爸爸用蓝色的卫生间。我才不在乎乱不乱

    呢。妈妈你可以用楼上那个。”爸爸则建议在马桶后面的墙上装一个像公共厕所那样的提

    醒标志——“我们的目标是让您满意,也请您瞄准目标!”5岁的小儿子则保证自己以后会

    小心,还建议在马桶里放个漂浮的小东西作为瞄准的目标(当然得是可降解的)。最后大

    家都同意再忙也要在用过洗手间后收拾干净。

    诚实面对孩子,承认做家务并不总是有趣的。但同时着重给孩子讲我们自己完成一项

    特别困难的工作时的骄傲心情。

    安排时间教孩子做好家务。很多小孩子并不怎么会做家务。

    每次给予孩子为数不多的几个指导。小孩每次最多只能记住3条。

    做一个“实践型”的家长:把家务分成若干步骤,便于孩子理解与合作。

    周一的时候,盖尔喊她4岁的女儿:“过来看我摆碗筷吧。”周二到了,她要求女

    儿:“我确定你知道上次我们把餐具放到哪里了。让我想想,我需要多少个盘子?”蕾切尔

    听了,仔细地扳着手指想着:“阿伦、蕾切尔、妈咪还有爹地。”然后她从盖尔细心地放在

    最底层的抽屉里取出4个盘子。与此同时,盖尔也摆上了餐巾纸和刀叉。周三的时候,盖

    尔刚喊蕾切尔,她就跑进了厨房,拿出了盘子,并积极地帮妈妈摆刀叉。盖尔忍不住夸奖

    道:“你拿的数量正好!”到了周末的时候,蕾切尔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摆放餐具的工作了。

    周五晚上,爸爸的钥匙转动门锁的声音一响,蕾切尔就飞奔过去,叫着:“爸爸!爸爸!

    今天的餐具是我摆的!”

    花些时间赞美孩子完成的家务。赞美要具体,说出孩子在哪些方面作出了贡献。

    杰里对他的两个儿子说:“如果没有你们,比萨来了咱们也不能摆好桌子。你俩知道

    把叉子摆在哪,还给每个人准备了餐巾。真是谢谢啦!”

    合作:当大家通力合作的时候,孩子们往往表现得更好,因为和大家一块儿会比自己

    单独做有趣得多。

    珍妮特给3岁的儿子在玩具的选择上下最后通牒从来没有成功过,于是她试着让孩子

    参与到决定的过程中来。打那以后,事情就好办多了。

    把做家务加入到孩子的日程表中吧。我们可以每周安排一次“大扫除”。一旦形成这个

    习惯,家长也就无须时刻提醒孩子做家务了(也就不用整天唠唠叨叨啦)。

    一个四口之家可以在周六上午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打扫房间。父母和孩子一起劳动,各自有不同的任务。

    设定最后期限来督促孩子完成任务。

    盖尔发现她在下最后通牒的时候,孩子们的劳动热情最高。她会说:“我敢打赌,我

    把桌子擦完了,你都还没把盘子放进水池里呢!”或者:“等闹钟响了,可能你都还没来得

    及把脏衣服放进去哦!”诸如此类的激将法非常有效。

    卡罗琳一家以他们一年一次的“超级杯聚会”闻名于邻里。整整15家人聚在这里,吃

    饭、玩儿,当然还有看电视。孩子们对于这件盛事也很期待,帮着忙这忙那。首先,卡罗

    琳一家分配好各自的任务,然后设定派对的时间,既保证了孩子们可以参与其中,又留有

    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完成任务。卡罗琳的丈夫要做的就是保证每个房间的电视都正常工作

    (连浴室里的都算),孩子们则负责检查房间里各种保护儿童的设施,以确保幼儿的安

    全。猜猜看他们还做了什么?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藏起来!

    立场坚定:给孩子分配家务之后,要让他知道这是他必须做的。如果家长总是举棋不

    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子就不会认为这件事是重要的,同时他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减

    弱。

    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总是想着“帮他一把”。这需要极大的耐心,但也是值得的,因

    为我们会收获一个独立自信的好孩子!

    温馨贴士

    很多家长会发现3岁的孩子会用VCR,可是却抱怨冲马桶“太难啦”。或许我们应该时常去孩子的课堂上看看,了解

    孩子离开家都能做什么!

    做好后续工作,保持平和的心态,千万不要说教。

    琳恩发现吃完晚饭后,女儿没有把盘子收起来,于是说:“布里塔妮,我们怎么说

    的,吃完饭盘子应该放在哪儿啊?”布里塔妮听后笑了起来:“啊哦!我忘啦!”然后马上

    跑到桌子这边收拾起来。

    赞美:与其责备孩子没有把家务做好,不如表扬他为此做出的努力。我们的目标是让

    孩子完成任务,而不是强迫他尽善尽美。

    “多亏你把百科全书放回书架啦!”彭妮对孩子说。事实上,孩子并没有按照字母顺序

    摆放,有些甚至上下颠倒着呢。

    给孩子分配新的家务时,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事先练习练习。我们可以用模型或者角

    色扮演的方式。还有什么比寓教于乐更可行的呢?(详见“不要为孩子不听话而愤怒”一章

    中“角色扮演”的部分。)

    可以的话,让孩子使用儿童专用的工具。你会发现,孩子突然间好像更有兴致了呢!

    肖恩看到一把儿童专用的小锹,顿时眼睛一亮:“妈咪!妈咪!你给我买这把吧!我

    保证帮爸爸扫雪!”他如愿以偿。于是那个冬天的每个周六,只要下雪,肖恩就迫不及待

    地跟着爸爸去扫雪。就连让他玩雪橇他都不去呢!

    在分配家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大小和身心发展阶段,分配他能够完成的任

    务。

    埃德实在受不了啦!即使他把买的东西放了下来,用双手推门,还是差点没推开。地

    上摆满了衣服鞋帽,还有棒球手套。于是那天晚饭后,他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来解决这个

    问题。他说:“今天我进来的时候就像个推土机似的。你们的东西都堆在地上,为什么不

    挂起来呢?”“哎呀,老爸,”4岁的萨拉说,“墨菲小姐说黄色挂钩是男孩儿的,蓝色的是

    女孩儿的。”“好吧,那我们改天一起去买挂钩。你们挑自己喜欢的,然后把它粘在你们够

    得到的地方。好吗?”孩子们都点头表示同意。

    完成指定的家务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当然还有自信心和归属

    感。

    兰尼有一天下班回家早了,偶然间从外面听见保姆让孩子帮忙叠衣服的声音。让她感

    到惊讶的是,孩子竟然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说:“我叠爸爸的衬衣。”更让人惊喜的是,他居然叠得有模有样!

    给或不给孩子劳务费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有些家庭会每周给孩子一点儿钱作为做家务

    的报酬,而有的家庭是以任务数量而不是周数计算,当然还有一些家庭选择不给。不管给

    或不给、怎样给,孩子都能从中学会管理金钱的重要一课。

    肖恩5岁时,卡罗琳已经完全厌倦了孩子走到哪都嚷嚷着买东西这个坏习惯。于是他

    们商量:如果做好家务,肖恩在每周六会得到两美元的报酬。他可以用这两美元买自己喜

    欢的东西。之后的第一周,肖恩并没有完成所有分配给他的家务,所以也就没有得到全额

    的报酬。他经过一番仔细的思考才选了两样最喜欢的东西。然而很不幸的是,他选的球和

    战士玩具每样都要两美元。“唉,我的钱不够。”肖恩很快决定,“我要这个球了。两美

    元,是吗?”可是他又想了几分钟,接着说:“哦,不。这样的话我的两美元就花光了。我

    不想都花了,还想留一些呢。”卡罗琳在一旁乐了,想不到这小鬼还挺抠门!

    智慧提醒

    除了教给孩子们一生受用的重要技能,比如时间管理和合作等,我们也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做些家务,这样可以增强

    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奉献意识。

    4

    家庭成员离世如何告诉孩子

    问:孩子的爷爷最近去世了。我怎么帮助孩子理解这件事呢?

    答:学龄前的孩子通常对死亡感到好奇。宠物、亲属或是邻居的死都会激发他的这个好奇心。家长回答好了这个问

    题,会增进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回答不好,或许会导致孩子的焦虑。要知道,孩子的想法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总体

    来讲,孩子的思维是具象的,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虽然孩子的经历有限,对事物的看法也新鲜和简单,但有

    时会深刻得让家长吃惊,转而又觉得欣慰。

    扔掉讨论死亡的禁忌吧!只有这样做,一家人在讨论亲密的人去世的时候,才不会那

    么不自在。

    看过《小鹿斑比》的卡通后,比尔对5岁的女儿说:“看到斑比失去了妈妈,我真伤

    心。”

    索尼娅拥抱了儿子:“你的金丝雀今天早上死了,你难过吗?要不要和它道个别?”

    荣恩在给女儿讲睡前故事前和她说:“我知道你听见爸爸这几天和医生通电话讨论奶

    奶的病情。我们说说奶奶现在怎么样了吧!”

    要知道,小孩子是用“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们所关注

    的事情上。倾听孩子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答他们的疑惑。

    4岁的卡拉参加了刚刚过世的姥爷的葬礼。爸爸妈妈告诉她姥爷走了,去天堂了。然

    而两周后,卡拉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胆小起来,还很忧伤。爸爸妈妈后来终于知道这

    是为什么了。卡拉注意到姥爷下葬的时候没有穿大衣,也没有带吃的。现在正是冬天,卡

    拉怕姥爷又冷又饿。妈妈安慰她说:“你知道吗,宝贝?人死了以后就不会感到冷和饿

    了。”这下卡拉长出了一口气,又恢复了活泼的模样。

    一直以来,杰里米都是个开朗的孩子,然而有一天他突然变得忧郁起来,也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爸爸妈妈耐心地询问了一番,才发现真相。杰里米发现病重的邻

    居一天比一天消瘦,直到有一天,他去世了。因此当爸爸节食减肥、体重下降的时候,他

    就害怕得要命,还以为爸爸也要死了呢。爸爸妈妈给他讲明原委之后,杰里米又变回那个

    阳光男孩儿啦。

    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并提供恰当的建议。

    查利对女儿詹娜说:“我知道你很难过。狗狗赖利再也不能和你玩了。我们大家都会

    想念它的。有时候,我看见隔壁的扎克和狗狗玩会很生气,因为我们再也不能和赖利那样

    玩了。”顿了一下,查利接着说:“我有个主意。还记得爷爷录的你和赖利的录影带吗?我

    们来看一下吧,回忆回忆那个时候有多快乐。”詹娜笑了:“现在就看吧!”

    在奶奶的葬礼上,鲍勃对小女儿说:“葬礼会持续很长时间。我知道你还不明白甚至

    有点厌恶为什么每个人都哭哭啼啼的。这有个小玩具,你拿去玩吧。等葬礼结束了,我们

    回家再告诉你是怎么回事。”

    讨论亲密的人的死亡时要诚实,但不要因过于诚实而变得犀利。

    当帕梅拉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有一次爸爸从车库里开车出来到车道上,不小心把猫碾

    死了。一开始,父母不忍心告诉孩子真相。她还记得自己到处徒劳无功地寻找“丢了的

    猫”。最后家长告诉了她猫已经死了的事实。与其费尽心机地解释,倒不如一开始就直接

    告诉孩子猫出了一点事故死了来得诚实,这比假装猫失踪更能让帕梅拉较好地应付伤心的

    情绪。

    每次只回答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要尽可能短小精悍、具体直接。

    当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帕梅拉家中的时候,她选择了诚恳地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当孩

    子们问起的时候,她说:“我很抱歉告诉你们可怜的米滕被车撞了。”孩子们又问在哪儿,她平静地说:“离家很近的地方。”“米滕现在在哪儿呢?”“它被撞得不轻,爸爸已经抱它

    去兽医那里了。我很抱歉,兽医打电话过来说它死了。”

    征求孩子的意见:“你怎么看?”尤其是当他问让你难以回答的问题的时候。

    4岁的卢克问:“奶奶的灵魂长什么样?”爸爸回答说:“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怎么想

    的?”卢克想了一会儿说:“我知道啦!上帝一定是把灵魂做成了无形的,因为我从来没有

    见过!”爸爸说:“嗯,很有道理!”

    把心事说给孩子听,他说不定会给你惊喜哦!

    4岁的唐尼发现妈妈因为姥爷的去世总是哭。妈妈和他解释说:“我相信姥爷在天堂过

    得很好,但是有时候我伤心极了,因为妈妈再也看不到他了。”唐尼听了,顿了一下,突

    然跑出了房间。不一会儿工夫,他跑回来,手里拿着姥爷的相片,递给妈妈:“不,妈

    妈,你看得到。给!”

    家长的过度担忧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误解。儿童心理学家斯坦利·图瑞吉博士将这种现

    象称为“显微镜效应”,并在讲座中举了下面的例子:

    5岁的埃里克出门上学后,妈妈发现那条宠物金鱼死了。她惊慌失措,害怕儿子回来

    会有过激的反应,甚至请了半天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寻求处理办法。下午的时候,夫妻

    俩去学校接孩子,小心地透露给他金鱼的死讯,并建议在后院给金鱼准备一个小小的葬

    礼。然而到了第二天,埃里克看起来仍旧很焦虑,于是父母以为孩子还没有从阴影中走出

    来,他们将孩子带到图瑞吉博士这里。孩子说他不明白爸爸妈妈这么折腾是为了什么。他

    说父母忙来忙去的,可他想到的只是把死了的金鱼放进厕所用水冲走,然后再买一条新

    的!

    运用宗教和信仰的力量来安抚孩子。

    在这个家庭中,最大的孩子蒂米身患绝症。一家人谈论了很多有关蒂米的灵魂就要升

    入天堂的话,然而5岁的妹妹却搞不明白肉体与灵魂的关系。爸爸想出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方法。他戴上一个皮手套,告诉女儿说:“灵魂住在肉体里,就像我的手在手套里一

    样。”然后,他一边晃动手指,一边说:“我们生下来的时候,灵魂就在肉体里,它们在一

    起。”接着,爸爸慢慢褪下手套,说:“当我们死了的时候,灵魂就像手离开手套一样从肉

    体中出来,升入天堂。肉体再也没用了,就留在了地里。”这样的解释让全家都很满意。

    我们对死亡的反应会给孩子做出示范,影响他们的一生。

    观察并和孩子讨论生命循环的本质,同时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孩子的理解,例如播种、秋天的时候一起扫落叶,或者到动物园参观新生的小动物。

    诺埃尔舅舅去世了。卡罗琳和孩子一起播下勿忘我的种子。当第二年春天的时候,花

    儿都开放了,也给大家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和孩子谈论宠物的年龄,以及它从生到死的各个阶段(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

    公开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孩子的缘故而故意收敛隐藏。

    一天深夜,卡罗琳以为肖恩睡着了,便抽泣起来以发泄悲伤情绪。她一抬头,发现肖

    恩正站在门廊下看着自己。“肖恩,”卡罗琳解释说,“妈妈现在很痛苦,因为我想起诺埃

    尔舅舅再也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你抱一下我吧。”

    承认悲伤情绪的消解需要时间。

    温馨贴士

    很多家长都曾经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伤情绪,哪怕是在亲人过世几周甚至几个月后。

    不要怀疑有时候孩子也可能反过来安慰我们哦。

    盖尔的姥姥去世了。全家人都出席了葬礼。当棺材正要往土里下的时候,盖尔4岁的

    儿子把头埋在她的袖子里抽泣起来:“为什么太姥姥在一个宝物盒子里?”他奇妙的比喻让

    盖尔笑了起来。于是盖尔给孩子解释说太姥姥确实是全家人的宝物啊。

    发掘死亡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可以从孩子突然变化的行为中表现出

    来。

    巴布因为女儿非常害怕去幼儿园而警觉起来。在与女儿促膝长谈了一番后,巴布发现

    孩子并不是害怕学校。女儿哭着和她说害怕妈妈会像邻居那样死掉,所以想一直待在妈妈

    身边。

    当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的时候,他的心情可能是很沉重的。我们要试着在不

    撒谎的前提下消除孩子的恐惧。

    5岁的布莱特总是害怕爸爸会死去。而爸爸有了一个巧妙的主意。他不否认每个人都

    会死去,但是对孩子坦诚确实是很有效的方法。他告诉布莱特:“我刚刚从约翰逊医生那

    里回来,她仔细地检查了我的身体。心脏、肺、眼睛还有其他器官都很健康。我还能活很

    长很长一段时间呢!”

    找到与孩子探讨死亡的支撑力量。孩子可以从我们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我们的情绪,因此本是好意的沉默在孩子看来是可怕至极的,比公开谈论死亡还要可怕,甚至会让孩子

    自责。

    海伦决定保护4岁的阿曼达,不告诉她贝尔阿姨上周末遭遇车祸去世的消息。她虽然

    只字未提,但是阿曼达总是问:“怎么了,妈妈?你都不听我说话!”事实上,阿曼达

    在“阅读”妈妈的沉默和疏远,意识到有什么坏事发生了。她甚至问:“妈妈,你生我气

    啦?”她还以为是自己惹得妈妈不高兴。最后海伦意识到还是告诉女儿这个消息为好。

    智慧提醒

    在谈论死亡的问题上,我们这些成年人会感到难以开口,可是很小的孩子就没有这样的顾虑。我们不妨耐心地倾听

    孩子的问题,然后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和蔼诚实地回答。

    5

    孩子每次打针都很伤脑筋,怎样让他淡定地看医生

    问:我女儿讨厌看医生,每次总是大喊大叫。我真是拿她没办法。怎么才能让她乖乖听话?

    答:许多小孩(还有大人)在看医生的时候都会很焦虑。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之前的可怕经历,或是他们的想象

    力太丰富了。但孩子们不能错过这些身体检查,那么不妨帮助他们积极地看待这件事。告诉他们医生可能会怎么做。当

    然,我们可以许诺看完医生后去玩点好玩的,让孩子有个盼头。

    提前告知孩子看医生的日期。当然,如果不想适得其反,让孩子接连几天处于焦虑情

    绪之中,我们尽量不要太早告诉他。许多儿科专家建议,对两三岁的小孩,家长可以当天

    告知孩子;对四五岁的孩子,我们则可以提前一天通知。可是也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脾气

    来决定,一切都要以对孩子有利为标准。

    卡罗琳觉得有一次她告诉诺兰要看牙医的时间太早了。她回忆说:“我想让孩子知道

    我们还会回家的,免得他害怕。可是我说得太早了,大约几天前我就和诺兰说了。到了那

    天早上,麻烦来了,我提醒他要去看牙医了,他坚决不去。我几乎是拽着他,把他又拉又

    扯地塞进车里。与此同时,他又踢又叫。终于到了牙医那儿,他又拉着我死活不肯放手。

    后来我就学聪明了。早上给他穿衣服的时候我说今天要出去。在路上,我告诉他会去牙医

    那里,但同时我向他保证看过这次之后,很久都不会再去了。诺兰深深地叹了口气,好像

    下了很大的决心,拉着我的手走进诊室。”

    孩子在害怕的时候,通常会在父母身上寻找暗示。看牙医就是这样一个让他害怕的时

    刻。

    给孩子解释的时候,谨慎为妙。“不会太疼”之类的话会给孩子增加压力,因为要不是

    爸爸妈妈提醒,孩子自己很少会想到疼这件事。

    尝试和孩子玩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我们可以轮流扮演医生和病人。也可以让他拿上宠

    物或者玩偶去拜访“泰迪熊医生”,这样可以更好地和孩子交流看医生时的感受。(参见前

    文“角色扮演”的部分。)

    与孩子分享有关看医生的笑话或者是自己小时候看医生的经历。

    把握好分寸。我们应该辨别该给多大的孩子透露什么样的信息。假如孩子要打针,家

    长可以解释说虽然会有点疼,但是打针会防止我们病情加重。在解释的时候,要诚实简

    要。太啰唆反而会模糊效果,让孩子焦虑,摸不着头脑。

    看看我们是否可以和孩子一同讨论出对付疼痛和不自在的方案。

    弗吉尼娅清楚地记得学校的护士费利丝是怎么开导5岁的杰里的。她教给杰里一个对

    付打针的办法。费利丝让弗吉尼娅站到杰里的前面,握着他的手。杰里要深吸一口气,朝

    妈妈的脸吹去,同时轻轻地捏妈妈的手。当杰里专注地照着做的时候,费利丝迅速准确地

    完成了注射。深深吸气也可以帮助杰里在注射的时候放松肌肉。

    教孩子一个道理:每个人偶尔都会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比如我们自己并不喜欢

    洗碗,但是必须得洗。(如果孩子们不相信你真的不喜欢洗碗,那么恭喜你,你的积极示

    范还真不错!)

    要有心理准备:偶尔会有几次特别麻烦,尤其是当孩子对之前去看医生的经历产生了

    心理阴影的时候。

    问问医生,在去诊所之前给孩子吃点止疼片会不会更好地帮助他应付疼痛。多数止疼

    药要过好一会儿才会起作用。在去之前让孩子服下要比打完针之后再吃有效得多。

    我们也可以提前带着极度焦虑的孩子去诊所(不用预约),只是为了感受一下那里的

    氛围,让孩子逐渐习惯。

    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

    卡丽和3岁的女儿在候诊的时候,常常会练习深呼吸。那是卡丽从助产视频里学到的

    方法。

    认可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你了解。

    艾伦是个心思缜密的爸爸,他会说:“我看你很紧张,我会一直陪着你的,不用怕。”

    有时候孩子感到焦虑并不是因为打针会疼,而是因为医生近距离的接触会让他们感到

    不舒服,他们会觉得“个人空间”受到了侵犯。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孩子解释尊重隐私

    的必要,但是看医生是排除在外的。他可以让医生碰,并且爸爸妈妈会在旁边陪着的。

    安排一些看医生后的活动,让孩子的期盼化作看医生的动力。

    贝蒂告诉儿子要去看牙医。在孩子没来得及抗议之前,贝蒂就说看完之后我们可以去

    快餐店,那儿有赛车电子游戏。儿子兴高采烈地答应了。于是贝蒂又说:“好了,妈妈给

    你几个游戏币,你把它们放在兜里。在医生那里,你可以摸着它们,好好想想你玩游戏时

    要把车开多快!”

    带上一些书、玩具或者小食品,以备在牙医那里等待时消磨时间。这些小东西能让孩

    子们转移注意力,在忙忙叨叨的同时不至于紧张。

    把孩子的玩偶也带进诊室。有的小孩愿意先看着医生检查玩偶,这会让他不那么紧

    张。

    和医生轻松地交谈几分钟,让孩子知道眼前这个人还是很友善的,并且爸爸或妈妈和

    他的关系还不错。

    检查前让医生和孩子就检查的目的聊上几句。“我不会让你有事的”这样的话很管用。

    放手让孩子回答医生的问题。没有家长的插足,孩子和医生的交流也该不会有什么问

    题。谁知道呢?孩子或许早已经把医生当成朋友了呢!

    温馨贴士

    家长们也许不知道,3岁的孩子可是聪明得很呢!让他和医生独自交流,没问题的!

    假如孩子非常焦虑,我们可以征得医生的同意,让孩子坐在家长的腿上接受检查。

    检查的时候,家长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和孩子说说话,或者轻轻地拍拍他,抱抱他,哼

    首歌给他听。

    做个善解人意的家长,同时要诚实。

    当大夫和唐娜的儿子说要给他打针的时候,唐娜想起了故事书上的一句话,于是拿来

    安慰孩子:“打针是很疼,但也就一会儿。就像重打一拳,很快就完了。”

    对付不合作的孩子,千万不要表现得很生气。在医生面前对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或大惊

    小怪会让他下次更不愿意来。

    最后的保留绝招就是从背后给孩子一个拥抱。

    假如孩子真的非常害怕,不妨给他戴上氧气罩让他平静下来。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取

    消这次行程,下次再来。

    4岁的萨米硬是不愿意打针。妈妈罗伯塔想出了一个主意。她镇定地说:“咱们可以今

    天就打完,要是你不愿意,就天天来这,直到你打针的时候不来回扭为止。妈妈知道你怕

    疼,可是打针能让你不生病啊。”看到妈妈严肃的表情,萨米知道这是来真的了,于是决

    定乖乖地打针。

    有时候,让医生决定家长是否可以陪孩子留在检查室里。

    在看牙医的时候,诺兰一直不安分,搂着妈妈卡罗琳的脖子不放。卡罗琳建议自己坐

    在旁边,抱着诺兰。这时牙医问她是否正在怀孕,因为一会儿可能会有X光的检查。然而

    不巧的是,卡罗琳刚好在怀孕。于是牙医让她出去坐坐,并和诺兰解释说X光会对妈妈和

    肚子里的宝宝有辐射。卡罗琳一离开检查室,诺兰就安静了许多。

    温馨贴士

    父母总是不忍心看孩子受苦。有时候,看的人比正在接受治疗的人还心疼呢!

    试着放下自己的负罪感。我们总不能做到每次都让孩子舒舒服服的吧?

    还有就是多表扬孩子勇敢与配合的态度。

    智慧提醒

    学会应对具有挑战性和令人心生恐惧的情形是成长的一部分。家长要给予支持和理解。当孩子表现不错的时候,别

    忘了夸他几句哦!

    6

    孩子怕黑,总缠着父母陪他一起睡觉

    问:孩子总是在半夜惊醒。他说柜子里住着怪兽,还有一个躲在床底下。我如何才能让他感到安全?

    答:这样的恐惧对于学龄前甚至大一点儿的孩子来说都很正常。和孩子讨论一下吧,让他知道你了解那是什么样的

    感受。2~5岁的孩子还很难分清现实与想象中画面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要小题大做,也不要取笑他胆子小,而要用孩子

    可以理解的方式帮助他摆脱恐惧。

    理解孩子的恐惧:不管这在我们看来有多可笑,恐惧对孩子来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说句“我知道你很害怕”来告诉孩子你懂。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愿意自己说做过的噩梦,但是有些孩子还是希望能够告诉父母。

    我们可以在白天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建议,让他战胜“恐惧”。该用什么方法呢?你的孩子当

    然是你自己最了解啦!

    朱莉娅的儿子有时会半夜跑到妈妈房里来,告诉她自己做了个噩梦。朱莉娅试着让孩

    子告诉她,他梦见了什么,但她很快就意识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复入睡前经常做的事,并在忙完之后亲亲儿子,给他掖好被子。在问孩子是否还害怕的时候,他说:“没事了,妈妈,再给我讲个故事吧!”

    如果孩子想和你说说他做的噩梦,你可以告诉他,下次在梦中遇到危险时(比如被怪

    兽追赶),可以使用“魔法”让自己飞起来,或者把眼前的东西变小。小孩子的想象力丰富

    得很,你可以利用这一点。研究发现,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安慰完孩子之后,父母可以再抱一抱或是抚摸一下孩子,让他放松下来。

    马克知道,要是儿子蔡斯半夜做噩梦醒来,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抱着儿子一起躺一

    会儿,抚摸他的背。

    利用具体的物件增强孩子的控制感。

    丽塔发现,要是在儿子枕边放上爸爸的手电筒,他就会安心很多。

    劳丽总是害怕自己的床底下有东西,于是她妈妈总是在睡前拿一把扫帚在床底下挥舞

    几下,假装把怪东西都扫走。

    盖尔通常和孩子交换枕头。这样一来,孩子枕着有母亲的味道的枕头就不会害怕了。

    德里克很怕黑。爸爸妈妈就在他卧室的屋顶上挂上一串蓝色的圣诞灯。每到晚上,圣

    诞灯一闪一闪地陪伴德里克入睡。

    要适应孩子的理解水平,而不是让他们来适应我们。

    克利夫对女儿说:“你不是说怪兽害怕动静吗?我们就来弄点儿大动静吓跑它!”

    丹尼丝让儿子和她一起做一个有“魔水”的瓶子,并且用它来赶走“鬼怪”。

    温馨贴士

    很多家长在孩子说壁橱里有鬼怪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拉开柜子,向他们证明里面什么都没有。这可行不通。我们自己

    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可是对孩子来说,只能加深恐惧。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纠正孩子的臆想,那么尽量采用安慰的方式,告诉他们怪兽并不存

    在。

    埃伦对孩子说:“妈妈已经检查了墙角,没有看见什么怪兽,只有影子。要是你还害

    怕的话,就开着灯睡觉吧。”

    鼓励孩子选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抱着睡觉。单个的东西——一条毛毯或者是毛绒玩具,要比一堆玩具更有效果。即使是手电筒或者家长的照片也可以给孩子带来安慰。

    科琳在养育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变得更有智慧和方法了。她鼓励儿子抱着一块柔软的

    布料睡觉(再准备一块备用)。即使是当着外人的面,儿子也抱着这块布料,科琳也不太

    会不好意思,因为她看到朋友的孩子正抱着缎子女装呢!

    如果没有类似的东西,那么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去买。

    利用角色扮演、书籍或是家庭讨论帮助孩子找到应对的方法,摆脱对夜晚的恐惧。

    卡罗琳的儿子在听完她讲自己儿时以为“床下有怪物”之后异常兴奋,至少卡罗琳认为

    是这样。为什么呢?后来她了解到原来儿子认为这个故事很滑稽,因为鬼怪哪里是在床底

    下啊,明明就藏在橱柜里嘛!

    偶尔允许破格,让大家都能睡个好觉。如果孩子怎么也不能安顿下来,坚持要到你房

    间里去睡,那么在地上准备个睡袋是很好的折中方法。

    温馨贴士

    每一位父母都满心希望能睡个好觉。你可以让小孩子上床睡觉。待他睡着了并紧挨着配偶的时候,你可以迅速下

    床,到沙发上去睡。

    孩子们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有时候能从自己的经历中或者别的文化中学到对

    付难题的方法。

    在看过了北美土著人驱除噩梦的仪式后,莫娜的妈妈给她做了个小小的仿制品挂在头

    顶的墙壁上,用来赶走噩梦。

    在参观日本传统花园的时候,导游正在讲解恶魔只会直着走的传言。尼克看着儿子,不知道这小鬼正在动什么脑筋呢。果然,他问:“爸爸,我能拐着弯地跑过桥吗?这样就

    能甩掉晚上的鬼神了。因为他追不上我!”

    如果使用以上手段还不见效,那么就只能去儿科寻求专业帮助了。

    卡罗琳的儿子曾经历过“恐夜症”。医生们认为那与脑电波的变化有关。有一次发病

    时,孩子在睡梦中尖叫,不停地抖动,但是他没有全醒,似乎也认不出妈妈。卡罗琳和丈

    夫对此束手无策,并深感痛苦。后来她了解到,小孩子根本记不起这些事情。等他们长大

    了,就自然而然地好了。

    智慧提醒

    老实说,给孩子解释鬼怪并不存在往往不能奏效,因为孩子是真的很害怕。不如试着了解孩子的感受,打开他的心

    扉,好好安慰他,这才是适宜的办法。

    7

    父母难免争吵,是否要回避孩子

    问:最近我和丈夫在孩子面前吵起来了。我们真是丢脸,大喊大叫,还相互揭对方的短。这会不会给孩子带来消极

    影响?

    答:没有争执的夫妻就没有相互间的交流。坏情绪、意见不一致、发火是人的本性。而时刻关注孩子,仿佛在孩子

    的审视目光下生活也是不可能的事。重要的是在吵架过后,两个人要在孩子面前互相道歉并做出补偿,为他们树立良好

    的榜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喽!)影响孩子最深的不是偶尔的拌嘴,而是你们婚姻关系的常态。如果你们每

    天都处于争执状态,那么考虑去看看心理医生吧。

    重要的是与配偶(或前任配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有助于减少在孩子面前争执的次

    数。

    注意你在孩子面前谈论前任配偶时使用的语言。让孩子对父母双方怀有好感可以增强

    他的自尊心。

    在“争吵白热化”之外的时刻,夫妻双方探讨并且制定一些基本原则,下次发生争吵的

    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守。这样做可能相当不容易,但是却很值得。

    “公平争吵”的基本原则:

    1)和配偶一起决定什么样的语言是不合适的,要避免使用;

    2)轮流开口;

    3)如果在孩子面前,夫妻中的一个要失控的时候,暂时中断争执;

    4)不要翻旧账;

    5)用某种方式,比如肢体语言,来提醒对方遵守约定。

    就事论事,使用中性词,言语中不能夹杂对对方的人身攻击。泛泛的批评和攻击毫无

    作用。

    告诉配偶自己想要什么。语言要具体。表达情感的时候,用“我想要”、“我感觉”之类

    的话,不要用“为什么你……”、“你总是……”或者“你从不……”之类的说法。

    将注意力放在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向配偶询问解决方法。

    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语言。不要使用我们不希望孩子模仿的脏话。当然这需要时间

    和练习。有时候心情差极了,嘴可不听使唤!可不要停下尝试的脚步哦。

    卡罗尔一直在教3岁的儿子史蒂文怎么表达愤怒却不伤害别人。她会把孩子带到厨房

    的椅子上,告诉他:“时间到了,快点冷静下来。”很明显,这个方法十分奏效,卡罗尔自

    己都没有想到!有一次,她和丈夫正在争执。史蒂文跑到两人中间说:“嘿!不许骂人!

    妈咪,你最好去厨房里那张椅子上坐着!”卡罗尔不得不羞愧地认为儿子是对的。

    温馨贴士

    很多家长都在孩子面前流露过极端愤怒的情绪。你不是唯一一个。

    在争执的时候,要保持冷静和果断,以显示我们的自尊与自信。

    杰伊的老婆马上要发飙了。他冷静地说:“我不会骂你。我也不会听骂我的人的话。”

    抵制住责备配偶和他人的冲动,反过来把注意力放在要解决的问题上。不要给孩子这

    样的印象,即问题都是他人造成的,相反,我们可以说:“我听见你说的了,但是我不同

    意。咱们怎么办?”这样的表达在无意中传递给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让孩子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以后再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就不会怨天尤人、凄凄艾艾。

    不要放话威胁却不实行。例如说些“你要是再做一次,我就不和你说话了”之类的话。

    (是,我知道,脾气上来了谁也说不准会冒出什么样的话。)小心你们的对话被“小耳朵

    们”听到。他们很可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呀。

    当我们真的生配偶的气的时候,可能需要自己冷静一段时间。但不要忘了告诉孩子你

    还会回来。

    束手无策的时候,试着用字条交流。这样可以使对方“听”到我们的心声,同时又不会

    打断我们要说的话(还有就是可以避免牵涉到孩子们)。

    别忘了告诉孩子他们看到的父母间的争吵已经得到了解决。有始无终会让孩子一直记

    挂着。

    如果可以的话,和配偶安排在外面约会,私下里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

    孩子会问父母发生了什么。这个时候,要三思之后作答。即使我们说“没什么”,孩子

    也会从紧张的气氛中感觉到不对劲。有些家长出于好意对孩子隐瞒矛盾的事实,然而这就

    剥夺了孩子观察婚姻关系的发展变化、学习处理问题的机会。对许多孩子来说,尽管父母

    有时并不相互认同,但问题最终还是会解决的。知道这点,他们才会有安全感。

    我们的解释要尽量简短。要是不和孩子解释,有时候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错。

    贾尼丝对4岁的阿莉说:“你今天早上是不是听到爸爸和妈妈吵架啦?我们在争论该谁

    送衣服到干洗店呢。一开始,我们俩都说忙,但最后问题解决了。”

    保罗是个离婚的父亲。他发现和孩子这样说是很好的:“虽然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

    了,但是原因不在你们。我们俩都爱你们,也会给你们支持。我希望以后不会发生争吵

    了。”

    告诉孩子所有的情绪都是被允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行为也是这样)。我们也

    要鼓励孩子抒发情绪。让孩子听到你下班回家抱怨真累的话,让他看到你安抚累了一天的

    配偶。孩子会因此感觉家是安全的场所,坏情绪也会被处理掉。

    要知道,配偶不一定要百分之百地与你一致,你俩只需要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就行

    了。这样可以减少争执,也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人,应该学会宽容和适应。

    邦妮和迈克同意将孩子们上床睡觉的时间定为8点。然而两人有着不同的睡前流程。

    邦妮喜欢坐在床上,和孩子们挤在一起,给他们念故事。迈克则不同。他故事讲得很好,但是后背不好,所以他更习惯坐在椅子里,一边打着呵欠一边神吹。有趣的是,孩子们一

    见迈克要念书上的故事或是邦妮想讲故事就会大声抗议。

    做好准备:孩子有时会拿父母之中的一方去挑战另一方。

    琼对两岁的马克说:“晚饭前不准吃糖。”马克眨了眨眼睛说:“可是爸爸说我想吃的

    时候都可以吃。”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说爸爸说得不对,可是这个时候,孩子爸爸笑着走

    了进来,琼就忍住没说。只听爸爸说:“挺行啊,小马克。但咱俩都知道那不是真的。我

    知道你想让我们同意你天天都吃糖!”

    挤出时间和配偶约会吧。你们得多多关注对方,不要总是只有起床和睡觉那一点儿时

    间。不但我们自己会从约会中受益良多,孩子们也会看到婚姻关系可以是亲密和美好的。

    找个平静的时刻和伴侣讨论各自处理矛盾的方式。是否配偶习惯于冷静地处理问题,而你总是在对峙的时候一吐为快,过后再加以弥补?处理矛盾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误解的产

    生,甚至还会伤害感情,影响孩子。

    萨莉很讨厌自己在给孩子准备出游的东西时,丈夫在一旁踱步,好像每次都急着轰大

    家出门。有一天,萨莉问丈夫他小时候全家出游是怎样的。丈夫不好意思地说每次都是爸

    爸第一个出门,坐上车,一个劲儿地按喇叭。这时妈妈会慌慌张张地忙这忙那(又晚

    啦)。于是萨莉的丈夫许诺将来会帮萨莉一把,不会再催了。

    我们不是一定要重蹈父母的覆辙。大家可以学着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小

    时候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习性。

    米娅小时候每个暑假都会和爸爸妈妈还有姐妹们一起去欧洲游玩。他们一家子挤在车

    里,行李放在车顶上。米娅还记得当父母因为查看地图而起争执的时候,自己心里不舒服

    的感觉。妈妈责备爸爸不会看地图,爸爸则红着脸一边骂外国的街道一边开车。成年后的

    米娅重复了妈妈的做法。但是经过几次和丈夫由迷路引发的冲突,她发誓再也不会让孩子

    看到这种场面。现在的米娅在出行前都会事先研究地图,和丈夫一起决定要走哪条路。

    智慧提醒

    有时候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个机会。可以让孩子注意到即使是意见不合,双方都表示了不

    满,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亲密关系也会重新建立起来。

    8

    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如何让孩子摆脱离开父母的焦虑

    问:刚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看到别的小孩连再见都没说就蹦着跳着进去了,可是我的孩子却抓着我不放。怎样

    才能使孩子尽快适应呢?

    答:对家长和孩子来说,刚去幼儿园是会令人焦躁和不安的。这很正常。孩子经常会感觉到愤怒、不舒服、羞怯,甚至恐惧。同样,家长也会与分离造成的焦虑、羞愧、气愤、内疚和失望等情绪作斗争。当事情不如你想象的顺利时,不妨多给彼此一点儿时间。

    在学期开始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给孩子指出一些可能会引起他兴趣的事物。看看玩

    具、蜡笔、故事书、更衣间,还有供孩子玩耍的设施等。

    “哦!看哪,乔希!”盖尔说,“这会是你的教室呢!想看看吗?我们去洗漱间给你打

    杯水吧。等会儿再去看看操场上的滑梯!”

    向孩子保证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打电话,并告诉他学校的电话在哪里。

    鼓励孩子在学期前和老师沟通。

    盖尔给老师邮了她和女儿蕾切尔一起写的便条。老师回信了。蕾切尔骄傲地把回信贴

    在了冰箱上。

    在一个学校中,3个妈妈将21人的班级分成了3组。每个妈妈在家中招待一组孩子,并

    邀请老师参加。(有一些学校是会组织这样的聚会的。)

    肖恩和卡罗琳还在学期开始前给老师打电话问好呢!

    鼓励孩子在学期开始前至少交上一个新朋友。到学校询问是否有住在附近的同班孩

    子。

    让孩子熟悉你常去的地方(办公室、超市、健身房),让他在学校的时候也知道你在

    哪里。这会让孩子倍感安全。

    理解并尊重孩子“上学初期的反应”,但是也要横下一条心离开。然后许诺孩子一件事

    儿,让他有所期待。

    盖尔说:“蕾切尔,我知道和妈妈分开你很伤心。妈妈也会想你的。走之前来抱抱!

    放学后妈妈带你去吃午饭。”

    温馨贴士

    想想我们小时候第一天上学的时候,是不是也感觉忐忑不安?

    不要表现出伤感的情绪,要自信、坚定,就像没事人一样。等孩子走远了,再和其他

    的家长说舍不得孩子的话吧。

    可以的话,把小的婴儿留给保姆,不要带着他一起去幼儿园。否则大孩子会感觉你只

    是关心他这“最特殊的一天”。再者,一些孩子看到妈妈和弟弟或妹妹一起离开的背影会更

    加难过。

    征求老师的意见,看是否可以坐在教室里,直到你和孩子都觉得你们可以分开了。

    在老师的允许下,给孩子带一个有家的味道的小物件儿,比如带相片的钥匙坠、一

    枚“幸运硬币”或是一张你写的字条。

    建立早晨上学的流程,并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收拾东西。(关于怎么不生气就能让

    孩子顺利出门,参见后文“早晨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怎么办”一章。)

    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吃一顿健康的早餐是必要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时,早餐时间也是亲子交流的好时机哦!

    选择合适的就寝时间,并且坚持原则。(当然了,孩子很晚都不睡,而你喜欢的电视

    节目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还真难熬!)

    利用“安静时刻”和孩子聊聊白天学校发生的事情。睡前或者洗澡的时候,孩子可是很

    乐于滔滔不绝的。

    孩子放学一进门,贾利西娅就赶忙迎上去问:“快说说今天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总是

    一句:“没什么!”贾利西娅意识到孩子不愿意啰啰唆唆。于是她便忍住了,把注意力放在

    和孩子玩耍上。然而玩着玩着,孩子就不自觉地说起在学校发生的事儿了。

    卡罗琳的二儿子从老大那里学了一句“你不需要知道”,就整天挂在嘴边,说完之后还

    坏笑一下。可是每天睡觉前,他又迫不及待地和妈妈说起白天的事儿啦!

    和孩子分享你的行程,或者帮助他创建自己的行程表,这样可以让他对自己一天的安

    排心里有数。可预见的行程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和孩子讨论接他的细节。让他知道什么时候家长会去接(玩完后,或者吃完饭后

    等),还有谁会去(你、保姆或者哪个小朋友的妈妈)。规律的形成对学龄前的小孩来说

    具有安慰性的作用。

    和保姆及合作用车的妈妈谈论学校有关接送孩子的规定。

    如果接送过程出现差错,不要觉得是你和孩子的错,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吧。

    第一天带着孩子进教室,指给他衣帽间、盥洗室等的位置。

    询问老师你离开后的这一周里孩子的表现。

    和孩子分享你自己初去幼儿园时的故事。让孩子明白你理解那种焦虑,也让他知道事

    情总会有办法解决的。

    盖尔和孩子说起自己当年第一次上学时的情形,她还回忆起那时的恐惧:“我妈妈每

    次送我上学时都说放学时她还会回来,她也真的来了。可是我就是害怕,像你们一样。这

    样持续了好几周呢!”

    在游戏中细心观察孩子。我们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模拟上学、道别还有放

    学回家的场景。有时候也可以交换角色,让孩子扮演老师或家长。玩偶、宠物和绘画通常

    也可以帮助孩子抒发感情。

    (详见“角色扮演”部分。)

    卡罗琳发现一种卡片游戏能很好地帮助孩子熟悉学校生活。这些卡片上印着学校各种

    活动的图画,如讲故事、在操场上玩等。

    智慧提醒

    每个孩子身心发展各不相同。如果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不肯松手而苦恼,那么想想那些没有道别就飞奔而去的孩子的

    家长吧!他们或许正在担心自己和孩子的感情不够深哪!

    9

    孩子不愿交朋友,独来独往怎么办

    问:我的两个大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堆朋友。可是4岁的小儿子就不一样。我很担心。他不肯和家人以外的任

    何人保持“亲密”。我真想让他做个受欢迎的人,融入群体。怎么做才能让他更善于和同龄人交流呢?

    答: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擅长人际交往,受欢迎。可是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可

    能会出现倒退现象,而有的只是害羞罢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家长能做的首先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并接受自己,然后给他提供各种各样的交朋友的机会。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自己去交朋友,同时我们要注意他的喜好(相比于走出

    去交朋友,有些孩子更乐于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看看什么样的方法适合他并让他坚持下去。我们做的是给孩子提供

    交朋友的机会,而在朋友的选择上,家长要尊重孩子选择的“小团体”。

    有规律地选择去可以让孩子交朋友的场所——公园、游乐场、幼儿园、母子课、儿童

    体操馆,当然还可以拜访邻居们。为孩子提供社交的机会,尤其是内向的孩子。

    事先告诉孩子要做什么,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盖尔和她内向的儿子一起复习了上次参加的母子课的流程。“记住,首先是孩子们在

    水桌那边玩儿,然后会吃个简餐。之后我们会围成一个圈坐下来唱歌,里面还有你喜欢的

    《转动的车轮》哦!”乔希好像更加期待去了。

    注意观察孩子是喜欢和大家一起玩还是和一个小朋友玩,顺应他的喜好。(后文“孩

    子总黏着父母怎么办”一章中谈到了怎样减少孩子的社交压力。)

    如果孩子喜欢,就让他坐在后面看着别的孩子玩。即便只是看着,孩子也会在无形中

    学到怎样社交。

    教孩子几句融入玩伴的话。(“我能帮你一下吗?”或者“我也想玩!你能告诉我怎么

    做吗?”)

    情景练习加上角色扮演,让孩子练习怎样和小朋友玩。(详见“角色扮演”部分内

    容。)

    不时提醒孩子过去曾经历的社交上的成功事例。

    罗宾轻轻地抱着儿子詹姆斯,笑着说:“知道吗?艾米的爸爸打电话来,说艾米想让

    你去和她玩。还记得上周你们俩玩拼图玩得多开心吗?”

    注意我们使用的语言,不要随便就把孩子归为害羞的一类。这样的归类会使孩子认为

    自己就是害羞的,从而有了不与其他孩子接触的借口。

    每次别人问起简她的女儿埃丽卡是不是害羞的时候,简的回答总是很谨慎:“她和我

    一样。埃丽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和生人熟起来。”

    不要对孩子乐于分享报以过高的期望。

    家长可以采用的策略

    教孩子学会分享

    1.告诉孩子我们知道和别人分享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而当孩子表现出那么一点点分享的意愿的时候,可别忘了

    夸他一下啊!

    2.可以选择一个和双方家庭都没有关系的地方作为玩耍(至少是第一次玩耍)的场所,比如操场或者公园。对小孩

    子来说,一开始就和新朋友分享自己的房子、房间还有玩具可是不容易的呢!

    3.当孩子要去小伙伴家玩的时候,让他带上一个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分享。(事先跟小朋友的妈妈打个招呼。)

    4.在约定的玩耍日期到来之前,先帮着孩子选一些和小伙伴一起玩的玩具。同时别忘了把他最稀罕的玩具收起来,这样循序渐进,他就不会为要分享所有的玩具而心疼了。

    5.必要的话,家长可以在一旁陪着以防小孩子打起来。

    6.给孩子一些提议。(“你愿意让特伦特先玩哪个玩具呢?小飞机还是鸭子?”)

    7.语言的选择可以带来很大的不同。试着让孩子“教”或者“给小朋友看”这个玩具怎么玩,而不是和小伙伴“分享”或

    直接“给他”。

    8.向孩子保证小伙伴不会把玩具带回自己家。

    9.鼓励四五岁的小孩用自己的方式决定谁先玩,比如扔硬币、抽签或者“石头剪刀布”。

    10.定时。比如说:“让凯特先玩,等闹钟响了,就轮到贝丝玩了。”

    11.帮孩子选择一些需要合作才能玩的游戏。那种只能一个人玩的毛绒玩具或者小玩具很可能引起孩子间的冲突。

    准备一些乐高玩具、积木、彩笔、易装、卡通人物卡片或者枕头等可以大家一起玩的玩具。

    12.鼓励孩子玩需要轮流玩的游戏,例如玩滑梯或者在喷水池边跑来跑去。

    13.孩子玩手绘或者橡皮泥的时候,家长要在一旁看着,以防小家伙们打起来。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各自解释画的

    或捏的是什么。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怎样社交:

    1.两岁左右的小孩更习惯于看着别人玩。一般来说,他们经常是各玩各的,很少和别

    的孩子讲话。所以当两三岁的小孩在一起玩时打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冲突经常发

    生,但每次也就那么一小会儿,因为孩子马上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了。这个时

    期的孩子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很难与别人分享。他们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事实

    上,这个时期的小孩子还没有能力去理解其他人的视角,就算是跟他说,他也不见得明

    白。

    2.2~3岁的小孩通常不愿意与人分享。他们往往将玩具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他们还不

    明白即使把玩具给别人玩一会儿,也还是自己的,并且别人还会还给他的。知道了这些,家长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并不是“自私”,而仅仅是“做符合自己年龄的事儿”罢了。

    3.3~4岁的孩子就会问小伙伴的喜好,并利用这个方式建立起彼此间的联系。(“你

    喜欢吃比萨?我也是!”)他们对于“相互给予”的概念还不是很明确,但是却通常愿意发

    展一段有条件的友谊。(“如果你邀请我,我会和你交朋友!”)

    4.4岁左右的孩子就懂得更多了。他们可以和小伙伴们分享,然而这个时候,竞争意

    识已经开始萌芽,孩子会和玩伴比谁更有控制权。

    5.5岁的孩子开始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我做的城堡更好,因为我还加了一条护城

    河!”)在这个年龄段上,孩子们开始相互合作,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并且能帮助他人

    (互补)。(“你去拿沙子,我挖坑。”)

    当然了,这些分类不是绝对的。没有任何两个孩子是一模一样的。

    对3岁的小孩来说,要理解他人的感受是十分困难的。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与孩

    子有很大差异。孩子大多数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家长所谓的逻辑思维无动于衷,因为听不懂!

    妈妈耐心地和三岁半的孩子解释:“汤米想玩玩你的卡车。你要是不给他玩,他该有

    多伤心啊!”儿子面无表情地看着妈妈,完全不明白她在说什么:“妈咪,这是我的卡

    车!”这位母亲或许关注于解决眼前的矛盾更好。她可以说:“在咱们家,大家是会分享玩

    具的。现在轮到汤米玩了。闹钟响的时候,再轮到你玩儿。”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2~5岁)在一起玩儿会更顺利。这个时候,年纪小的孩子通常会

    仰慕大一点儿的孩子。

    盖尔的大儿子常常喜欢和弟弟的小伙伴在一起玩,因为跟他们在一起会显得他很聪明

    而且非常厉害。她有时候能在无意中听到儿子说:“那块拼图应该放在这个角上。我有个

    好主意,不如我们把乐高玩具摆成一个机场吧!”然后他会兴奋地继续说:“你想拍拍我的

    雪貂吗?要小心啊,不要放了它,很难找的!”

    温馨贴士

    不只一个家长嫌孩子们在自家玩真是太麻烦啦,倒不如让他们去小伙伴那里呢!

    鼓励孩子自己选择玩伴。同时要考虑孩子们的个性和年龄是否合适,如果小伙伴的家

    离得远的话,家长也要考虑应该让孩子们在哪里玩儿。

    观察孩子和哪些小伙伴比较要好,也就是说“同类”!当我们需要松口气的时候,让两

    个孩子去玩吧!

    记住“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古老的谚语。当这个小群体超过两个人

    的时候,我们要小心行事:比如到户外玩,或者在家长的看护下玩手绘等。

    留一手:在孩子觉得没意思而问“我们干什么呢”的时候准备几个小游戏。

    孩子之间的友谊和好感可是会变的哦!不仅如此,有时候还变得很快呢!

    家长可以采用的策略

    让孩子们来家里玩

    1.事先和小伙伴的家长商量。知道小孩对什么食物过敏、最喜欢什么零食和玩具、害怕什么(比如宠物或者打

    雷),以及紧急情况下要拨打的电话。

    2.控制时间。对两三岁的小孩或者是初次在一起玩的学龄前孩子来讲,一个半小时是最合适的。

    3.给孩子相互适应的时间。先不要直接去游乐室或玩篮球圈,而是让他们先相互认识,“破冰”。

    4.直到孩子彼此熟悉之后再离开。(也许得在一起玩几次孩子才会相互熟悉。)

    5.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我们可以悄悄地走开,但是不要太远,以能听见他们的动静为宜。

    6.让孩子们自己决定剩下的半个小时玩什么。例如,是不是要玩电动。有些时候,电动游戏会阻碍孩子间的直接交

    流;而如果孩子们都喜欢玩的话,那就可以更迅速地建立友情。

    7.孩子如果玩累了,要暂停一段时间。给他们准备一些零食补充能量。如果孩子真的需要放松一下,看一会儿电视

    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当然了,这得经过他们的同意。)

    8.“宾客优先”的原则可能会让小孩子感到焦虑。如果是这样,不妨先忽略掉这个原则。

    9.有些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10.如果怎么劝也劝不住,可以考虑给孩子放一些舒缓安静的音乐或是念上一段故事让他们安静下来。

    11.如果这样也不奏效的话,可以试试把孩子带到室外玩儿,看看是否会好一点。有时候改变一下温度、玩的东

    西,甚至是调整室内的灯光都能够起到作用。

    12.准备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戏,比如绘画、玩橡皮泥、涂色或者过家家等。这样能够减少冲突发生的概率。

    13.提前5分钟告知孩子结束的时间,或者使用定时器提醒。这样孩子不会觉得分离得太突然,也会更好地接受。

    14.让孩子向小伙伴道谢,感谢他过来陪自己玩儿。

    给孩子自己选择朋友的空间,同时也不要忘了提醒他落下谁谁都不好受的哦。

    很多孩子都时不时地想象有一个虚拟朋友。这是孩子在无法处理一些情绪时选择的方

    式。这些情绪包括孤独、嫉妒兄弟姐妹,或者是恐惧等。(见“孩子说谎怎么办”一章中有

    关想象中的朋友的讨论。)

    每学期结束的时候,盖尔都会给班上的小孩发一个自己在海边拾到的光滑的小石头。

    她告诉学生说这个小石头有着神奇的力量:“把它放在某个特殊的地方。当我们无聊的时

    候,拿着它用大拇指来回摸摸,它就会告诉你该干什么啦!”因为没有哪一个孩子会有耐

    性一直站着搓石头,所以这个方法每次都奏效。让孩子相信魔法的力量吧!

    温馨贴士

    有时候,孩子玩着玩着,突然尖叫着说有多讨厌某个小孩,而这个被讨厌的小孩正是我们新交的朋友的儿子。哎,这个时候,家长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孩子和成年人的友谊也会有神奇的力量。孩子通常会和自己喜欢并信任的成年人而不

    是父母说心事。姨妈、叔叔或者爷爷奶奶常常会喜欢听孩子唠叨,并且还不会评价、反应

    过度或者惩罚,这大概是孩子喜欢和他们说小秘密的原因吧。

    智慧提醒

    尊重孩子的个性。我们要选择适合孩子个性和身心发展阶段的社交活动,不要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胖子。

    10

    如何让孩子学会倾听

    问:我女儿不听我的话。她对我的话毫不理会,哪怕是我吼她、吓唬她。怎么才能让她听我的话呢?

    答: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时不时地表现出选择性的听话。很小的孩子还不怎么理解冗长的道理分析。逻辑对他们来

    说根本不重要,所以给孩子下达命令、提出规则和要求、发出指令以及解释的时候,尽量“短小悦耳”。定下一个有助于

    孩子服从的基调,试着采取和孩子站在一边的态度,而不是咄咄逼人。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的想法对你来说

    也很重要,你也理解他的看法。这样,他就会更乐于倾听你在说什么。

    当你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和孩子讨论的时候,利用好时机,尤其是那些他看起来很轻

    松、很有可能对你说的话“听得进去”的时候。临睡前、洗澡时,甚至是在车里,都是为你

    提供的好机会。

    虽然和家长们拼车送孩子上学是一件很方便的事,凯蒂还是决定算了,因为她很享受

    每天两次和孩子在一起的10分钟。多年以来,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开心大笑和那些值得记忆

    的时刻。

    在获得孩子的注意力和合作的时候,注意你的词语选择和音调,它们会带来大不相同

    的效果。

    盖尔羞愧地承认,她对孩子很少像对陌生人那样礼貌。5岁的孩子早上摇摇晃晃地起

    床时,盖尔的第一反应总是大喊:“快点儿!晚啦!刷牙!吃麦片!穿衣服!”有一天早

    上,她花了点儿时间谨慎选择自己的用词,抚摸着儿子可爱又带着倦意的脸蛋儿说:“早

    上好,宝贝!还困呢?该刷牙啦!”盖尔只说了一遍,儿子就朝她笑了,打着呵欠向浴室

    走去。这样温和的解决方式为一整天打下了基调,真是神奇呀!

    温馨贴士

    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好像一直不怎么听人说话(不单单是你的话),那么就让儿科医生定期给他检查,以防孩子因

    为患上感染症、流感,耳屎堵塞耳道或者因其他生理原因而“不听话”。

    接近孩子,在开口说话之前先抚摸他的胳膊,看着他的眼睛。在你看来,孩子好像是

    故意不理你,但通常的情况是,他沉浸在手头做的事情之中,根本就没有听到你说话。

    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你想要他做什么。

    基思是个体贴的爸爸,他发现把诸如“把这乱屋子收拾干净”这样泛泛的指令转变

    成“请你把娃娃放到书架上”这类具体的要求,会有效得多。

    使用“我”式句阐明你的观点。

    奥德丽终于失去了耐性,发脾气喊道:“你们怎么这么懒?最好把这些书捡起来!”孩

    子们马上各自辩解,指责对方,而不是乖乖地捡书。后来,她学会了平静下来,诚实地告

    诉孩子们:“我很生气,也很失望。我让你们俩把书拿走,但是它们还在地板上。”她这样

    说得到了更多的合作。

    家庭教育工作者、作家南希·萨玛琳建议:避免使用以下3个带有危险信号的词开始你

    的句子——“如果”、“你”和“为什么”。“如果”带有威胁性;“你”含有人身攻击的意味;“为

    什么”要求孩子做出解释,而往往他还不能这样做。

    温馨贴士

    不只一个家长在气极败坏之时会脱口而出这样的威胁:“如果你再做一次,我就,我就有办法对付你!”我们都这么

    做过。

    萨莉学会了说:“屋子需要马上打扫啦!”而不是说:“如果现在不开始打扫,有你好

    看!”

    像“你真笨!看看你把饮料从冰箱一路洒到桌子那儿”这样愤怒的指责得不到任何回

    应,相反,马丁平静地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也得到了孩子的合作。他说:“地上有一条

    牛奶印。这里有点儿纸巾,可以把它擦干净。”

    当杰姬发问责难孩子“你怎么打妹妹?不记得我们的规矩吗”的时候,从来没有获得过

    满意的答案。

    若是打算让孩子收拾干净、出门、穿衣服、刷牙或吃晚饭,提前5分钟跟他说清楚。

    谢里尔说的话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快到吃热狗的时间啦!闹钟响的时候,先洗手,我们再坐下来一起吃。”

    把任务划分成几个小的部分,每次只做一项,让孩子在完成一项之后再进行下一项。

    凯文对儿子说:“到时间了!穿上大衣!”儿子懊恼地说:“可是我还没刷完牙呢!你

    刚刚叫我刷牙。我没有两只手(这是凯文经常说的)!”

    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意思。

    相对于冗长的“哦,天哪!还有5分钟就上课了。约翰尼,听到了吗?你鞋在哪?一分

    钟之内穿好”,丹发现一句简短的“穿鞋”更有效果。

    运用视觉和听觉提示而不是言语来获取孩子的注意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077KB,152页)